七年级数学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15 13:5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严谨性审计数学理论的基本点要求数学结论的表述必须精炼、准确,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求步步有依据,处处符合逻辑推理的要求。在数学内容的安排上,既严格又周密。但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却不能一味地追求严谨――它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数学论文【五篇】

七年级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
严谨性;
要求;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94

严谨性审计数学理论的基本点要求数学结论的表述必须精炼、准确,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求步步有依据,处处符合逻辑推理的要求。在数学内容的安排上,既严格又周密。但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却不能一味地追求严谨――它既要考虑数学的科学性,同时又要考虑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因而不能严格按数学体系展开,更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纯粹与严格。因此,新教材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将一些概念表述的严密性要求由“理解”降低为“了解”,如对有理数、代数式、多项式、单项式、方程、方程的解、分式、平方根、对称、相似多边形等概念,并将根据同解原理解方程改为根据等式性质解方程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由于七年级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及小学阶段的训练基础面对严谨性的要求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因此对于七年级数学的严谨性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必须保证内容的科学性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教学上的实际,可以适当降低中学教学内容的严谨性要求,但必须保证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七年级有理数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例说明人们需要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的量来引入有理数,并通过实例总结出有理数四则运算法则。这里我们不可能把书的理论搬来向学生讲授,也不可能对法则进行严格论证。

二、必须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课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正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措施,也为今后教学进一步提谨性创造了条件。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正是七年级应该得到加强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对一些精确的数学概念和语言,如“互为相反数”,“而且”、“或者”、“存在”、“唯一”、“有且只有”等词语,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对一些概念的定义、法则不能只局限于背诵条文和模仿范例解题,对法则的适用范围应予充分重视。教师可结合代数式,列方程等文字叙述较多的课题加强语言训练,结合身体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习惯,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严谨性要求应当使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必须经过努力之后达到的

必须充分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要从发展的观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潜力,加强训练,是中学生数学严谨性不断得到提高。如学生常习惯于不完全归纳法,认识不到论证的必要性,在学生刚学习数学证明的过程中,又常根据证明需要而自己临时“创造”出新的结论。这些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年龄人特点,学生对严谨性要求有不适应之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缺乏训练的结果,这种现状从初一开始就应逐步加以纠正。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训练,对严谨性的理解与要求是可以得到提高的。如经过训练,七年级学生对“有唯一解”“取非负值”等术语可以灵活运用,对一些较严格的推理和证明也能很好接受,还能独立完成一些代数和几何证明与讨论。

在七年级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项要求来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思想:

1. 要求学生语言精确。从七年级开始,应当要求学生克服语言不准确的习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精确叙述;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数学语言叙述教材中的结论,叙述解题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语言逐步丰富起来。教师对教材中的新概念和新术语,要充分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哪些是要求“了解”的,哪些是“深刻理解”的,并能对学生做出通俗的解释,提出精确化的要求,纠正学生常犯的毛病及一些不良的语言习惯。如在建立有理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时,应当使学生区分“每一个有理数对应数轴上唯一的一个点”;
“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唯一的一个有理数”这两个命题的不同涵义,并能分析其对错,进而加强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在讲授中精炼数学语言的示范作用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使学生模仿,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日趋精确化,如在初一阶段讲授“根据语句列代数式”内容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准确的语言习惯。

2. 培养学生缜密的思考。思考缜密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缜密而不遗漏。因学生在小学阶段,缺乏这方面训练,因此导致初一学生缺乏全面思考的习惯。如讲绝对值概念时,学生尽管记住了 |a|=

但他们并不懂得这种形式的真正含义,在具体应用中经常错误地得出|a-b|=a-b;
对题目“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哪些”时,往往只写出1,2,或只写1,2,-1,-2等。

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内养成的,需要经常抓住典型内容的训练,使学生思考问题逐步臻于全面、缜密。

3. 要求学生言必有据。言必有据要求学生在论证、计算过程中不能只记住论证、计算程序,更要懂得算理,掌握思维方法。课本中有一道题:王刚在解方程2x=3x时,在方程两边都除以x,竟得到2=3,他错在什么地方?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并说明根据,这就是训练学生言必有据的非常好的例子。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这些算理、将会终身难忘,而且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长期发挥作用。

4. 要求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应有一个清楚的程序,有了这个程序,做题的步骤才能有条不紊,清楚明确。例如做有理数加减运算时就可归结为“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可归结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五步。有了这样一个基本步骤,解题过程思路清楚,才能尽可能减少错误,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要求严谨性和灵活运用。

七年级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七年级数学是教学学科的重要基础,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七年级数学的概貌:有理数,它是继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后,数域的扩充,在零和正数的基础上增加了负数。在教学中,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负数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讲清负数的意义。负数和其他数一样也是表述自然现象及人类各个方面活动情况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对负数也有较好的认同感。代数式这一章是小学数学进入七年级后质的飞跃。在小学也介绍过一些代数式,但比较简单、零散,不成系统。进入七年级后要将代数式提升到系统化、完整化的理论高度。在教学中要强调代数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做到可以用有限个特殊情况去了解一般规律,也可以在一般的规律性中找到特殊的数值,理解其中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方程理论和解法打下基础。整式运算主要介绍整式的合并,多项式与单项式或多项之积的展开。该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七年级代数课的重点,它融汇了有理数运算、整式运算及方程和不等式理论。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讲清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找到建立方程的方法和条件,检查和判断解出的方程的解的正确性。进入七年级,几何学部分由小学学过的几何学知识上长到对几何理论的理解与图形相结合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何绘图工具的使用。根据理论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中可加强操作,不必过分强调理论,而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介绍公理及定理是让学生了解几何学中公理与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即公理的认同性和定理的可证性。公理是说明定理的依据。定理是公理的延伸。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七年级数学教学是继小学数学知识系统化后加进新内容,为今后的教学学习打好基础。所以要对教学系统建立的教学狠下工夫,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归类。找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第一章的教学中,首先复习小学的教学知识;
然后再引入负数的概念。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中,认识到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把小学学习的加减法统一为有理数的加法,加法运算中包含有减法运算。这种认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概念有质的区别,要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这种观点。在代数式的教学中:代数式是用英文字母和其他字母来表示数,有广泛的代表性。代数式的值是它的特殊情况,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不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建立方程时要简单些,而解方程组的过程又要麻烦些。在实际操作中可灵活运用,不必局限于某种形式。解题方式灵活多变,有利于学生思维严密性、变通性的培养。理解零指数和质指数时,介绍数学中的规定,零指数是同底数幂相除时出现的情况。这时我们不能再用乘方的概念来理解零指数。对于这种情况在数学上用规定来解释。规定是在出现与数学普通概念相抵触时作出的合理规定。

教学信息的反馈,作业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应及时处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对于个别解题有新意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教师要和家长保持联系,争取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七年级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七年级几何;
特点;
入门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学学科要求七年级学生具有根据问题的要求、已知条件,说出推理的基本过程;
能应用“因为……根据……所以……”的推理形式进行推理;
能基本做到言之有理、步步有据,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而现状是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的要求和小学不同,一些学生常感到不能适应.对七年级学生调查发现,几何部分要比代数部分难学,为什么呢?因为多数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很差.说到推理,学生是没有基础的,遇到推理题,脑子一片空白.因此,教会学生推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七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七年级阶段几何推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如何锻炼和培养七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享受乐趣

现在七年级的新学生,相对年龄较小,学习情绪波动较大,好奇心较强,而且刚迈入中学,对学校环境、教师、同学和班级的布置都觉得比较新颖,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时时处处收集与准备趣题、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几何知识无处不在,几何原理无处不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学习.

二、理清概念,熟记性质

在几何推理论证、计算过程中,准确理解概念是基础,正确运用性质是工具.几何概念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在教学时,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通过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操作,建立概念、性质与图形之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特别是从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思维情境,使学生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对于概念一定要理解,对概念中某些关键的字、词、句更要咬文嚼字,尽量要求学生结合图形和实际来识记.如,在讲解“三线八角”时,结合图形,用三个字母“F”“Z”“U”来形象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当然,在一些D形中,这些字母可能是倒置、翻折或横放的.再如,画钝角三角形的高线时学生经常画错,这涉及三角形的高线概念问题,由此也说明几何中的概念是不可忽视的.

三、转换语言,用好图形

七年级几何要开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画图能力、几何语言及符号的转换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今后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识图是今后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的基础,读题时应引导学生结合题目,边读题边观察图形,由题中的条件可得到什么结论,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画图是几何语句到直观图形的操作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环节.训练时,让学生先弄清一些几何术语,要鼓励学生多说、多绘、多学,逐步做到正确简洁的几何语言,正确地绘制几何图形,规范使用几何符号.如,在七年级上册“线段中点的定义”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线段中点的文字定义外,还要学会数学符号语言,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几何符号表达这个定义.如C点在线段AB上,如果AC=BC,那么C点叫线段AB的中点.反过来,如果C点是AB的中点,那么AC=BC.若用推理的方式表示的话,就要告诉学生这样写:因为点C在线段AB上且AC=BC,所以点C是AB的中点.反过来,因为点C是AB的中点,所以AC=BC,或写成AC=BC=112AB.这是概念的逆用.这样学生能提早一步熟悉推理的格式,为以后“证明”打下了基础.

四、强调思路,注重格式

七年级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1兴趣教学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

兴趣教学即为从直观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通过对多元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针对教学的对象以及内容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好奇心、逆反心理以及求新心理,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基础上,使其可以在轻松和愉快的状态下接触到知识,并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最终对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七年级数学教学而言,其在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反复的运算和演练降低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并未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成就与学习乐趣,部分学生甚至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和厌烦心理,严重阻?K了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相比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当中融入了跟更多的运算以及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知识点使学生在初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理解,若此时教师未能发挥出积极的以电脑作用,则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刚步入初中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烦心理,甚至对其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通过引进兴趣教学的方式,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升,并使其充分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初中数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是开展七年级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2七年级数学的兴趣教学途径

2.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发挥出兴趣教学的核心作用。(1)应当培养学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只有确保学生对题目内容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可以通过出示阅读题的方式,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并使其养成了良好阅读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或数学实验的耐心观察和思考,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平行”这一概念时,可以先向学生举例,或要求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的平行事物,随后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引出平行的具体概念以及性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提升。(3)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为开拓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部分出现一题多解的数学题,教师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解答,并对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总结,发挥出兴趣教学的积极作用。

2.2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对七年级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具有较强的生活化特点,教材中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而这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加强在课堂当中的教学导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对数学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安排更多的实践性内容,通过对自制教具等的有效应用,实现对课堂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实现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2.3发挥出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创设作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其与兴趣教学的有效结合,也将进一步确保七年级数学教学效果的稳定提高。(1)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学生的基本特点不同,为其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与魅力,在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2)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使复杂的思想以及公式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部分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将创造出更为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转变。

七年级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研究;
教学;
分组讨论

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科学地安排自主学习,以便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现在结合我们的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数学七年级(上下册)》,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观察、思考中组织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

1.在比0小的数(七年级上册P12页)一节教学中,书本上出现了4幅图,第一幅图是中央台每晚七点半的天气预报,北京-3°C至0°C。第二幅图是新疆吐鲁番-155米。第三幅图水银凝固点-38.87°C,沸点357°C。第四幅图介绍了解放日报上的信息:人口出生率0.55%,死亡率0.58%,增长率-0.03%。先请同学看2分钟,然后让4位同学解释负数的含义。接着教师展示两幅图(略),左图是地形图上标有A、B两点的海拔高度,右图是银行存折上的收支情况。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独立认真地思考,解释上面两图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并在4人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达成共识:地形图上的正、负数表示,A地高于海平面4600m,B地低于海平面100m。银行存折上的正负数分别表示存入2300元,支出1800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再举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分组相互交流,并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互动,师生共同对各组代表的发言进行评价。通过观察、思考、对比、举例、小组自主、发言交流、评价等这些师生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正负数,从而能正确使用正、负数。

2.在数轴(七年级上册第16页)一节教学中出示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请同学们独立认真地思考,在4人小组内自主交流: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通过学生的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来描述。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教科书16页图中温度计,找出它与数轴之间的共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比较,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达成共识。这样,把正数、O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在尝试探究中组织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

1.在有理数的加法(七年级上册P26页)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理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有理数加法有几种情况?在4人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达成共识:归结为三种情况,即:(1)同号两数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3)一个数同O相加。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七年级上册第26~27页),由课件出示问题: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1)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
(2)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
(3)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利用数轴尝试探究所得出的相应的结果,依次填为:(1)左,2;
(2)左或右,0;
(3)左或右,0。进一步激励各组学生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如下:3+(-5)=-2,5+(-5)=0,(-5)+5=0。再次在各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数轴,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在原点的左边、右边或位于原点,以及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就可以确定两次运动的结果。在学生主动尝试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从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2.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七年级上册第102页)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节教学中,教科书以探究形式呈现这些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讨论交流自主的基础上进一步达成共识: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教师用课件来展示(七年级上册第110页)第15题销售的盈亏。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盈利25%,亏损25%是什么意思,也可以把盈利与亏损统一起来认识,当利润值为正数时是盈利;
当利润值为负数时是亏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盈利25%,即这件商品(衣服)的销售利润值(售价—进价)是商品进价的25%[用等式表示为售价-进价=进价×25%];
亏损25%,即这件商品(衣服)的销售亏损值(进价-售价)是商品进价的25%[用等式表示为进价-售价=进价×25%]。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件衣服共卖了多少元?得出结论是120元=60×2元=60元+60元。是盈是亏?达成共识是盈是亏要看这家商店买进这两件衣服时花了多少钱。如果进价大于售价就亏损,如果进价小于售价就盈利。

再次启发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假设一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如果卖出后盈利25%,那么商品利润是40×25%=10元;
如果卖出后亏损25%,那么商品利润是40×(-25%)元=-10元。在本问题中,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根据进价与利润的和等于售价,即:进价+利润=售价。列得方程:x+0.25x=60,解得x=48。类似地,可以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它的商品利润是-0.25y元。列出的方程是y-0.25y=60,解得y=80。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y=48+80=128(元),而这两件衣服的售价是60+60=120元,进价大于售价。由此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让各小组讨论:通过以上各小组的列、解方程后得出的结论与各小组预先估算的结论一致吗?

各小组学生在自主尝试探究、自主交流列解一元一次方程等这些活动,可知总的结果是亏损,这说明:直觉有时不可靠,“先估算,后准确计算”可以减少判断错误。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定性考虑(估算)到定量考虑(计算)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推荐访问:七年级 数学论文 五篇 七年级数学论文【五篇】 七年级数学论文(精选5篇) 七年级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