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代读书故事【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9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题材图画书出现在爸爸妈妈的眼前,这些图画书或以带着民俗和古典韵味的精致画风取胜,或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让我们倍感亲切。但是,一种令人尴尬的情况也随之而来:我们把自己感觉美得不得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代读书故事【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古代读书故事【五篇】

古代读书故事范文第1篇

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题材图画书出现在爸爸妈妈的眼前,这些图画书或以带着民俗和古典韵味的精致画风取胜,或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让我们倍感亲切。但是,一种令人尴尬的情况也随之而来:我们把自己感觉美得不得了的宝贝书捧回了家,却不招孩子的爱!看看下面这些聪明家长的读法吧,也许能够给你一点点启发。

一、【传统故事 + 现代创意】

1. 动手动脑阅读法

家里一堆土豆发了芽,于是,照着《一园青菜成了精》,也做了个“一盒土豆成了精”,和曦在一起给这些土豆起名字,什么超级无敌衰神四脚螃蟹大将军,憨厚忠诚菠萝大元帅,沉默寡言珊瑚头草莓上将(菠萝大元帅他弟弟),还有土豆国国王――蛋蛋陛下……乐得大小人儿都笑成了一团儿!――曦妈

传统图画书中有一些直接就可以成为手工DIY的好教材,这一点可能很多心灵手巧的家长早就已经发现了,比如,《虎年的礼物》不仅仅可以作为剪纸手工的参考模板,还可以参考上面的花纹配色做布艺老虎枕头;《好乖乖》中每幅画都可以作手工贺卡的参考图,等等。同时,一些传统题材图画书中的创意灵感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小制作,比如,就像曦妈那样,模仿“一园青菜”给孩子来个“一盒土豆”的手工游戏,多奇妙啊!还有一些包含了民间趣味习俗的图画书,更可直接拿来运用在平时的节日活动中。

2. 边走边唱阅读法

带女儿去参观家乡的黄鹤楼和古琴台,一定会带上那套《荆楚传说画丛》。我和女儿都最喜欢其中那本《古琴台的传说》,我们找了一个空地坐下,一起读起这本书。想想看,带着这样的书在户外阅读,对照着古色古香的图画,再看眼前鲜活的风景,肯定又别有一番滋味,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了解家乡,真是美妙的经历啊!――心心妈

传统民间故事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西湖民间故事》《彩绘本中国民间故事》,结合这些故事,在旅行中寻幽访古,是把僵硬文字转化为鲜活体验的最佳选择。这种阅读法比较适合大一点的孩子,在行走中,父母也需要注意和孩子及时交流,多讲点书本之外的逸闻趣事,丰富孩子的文化积淀。

二、【传统故事 + 现代思想】

1. 批判式阅读法

给娃买了《老虎外婆》等一批民间风格的图画书,才讲完第一个故事,他就问我,怎么老虎被打死了?前几天去动物园,那个阿姨不还说,老虎是珍稀动物要保护吗?我一时有点语塞,但咱毕竟是久经刁钻问题考验的人了,立刻灵机一动,对他说:“对啊,这个错挑得有理,其实还有好多故事都没注意到要保护动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果然,他特兴奋地和我一起找,找了一圈之后说:东郭先生让人把狼打死也不对,狼也是要保护的动物!――点点妈

古代读书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三字经》 蒙学 教学方法 教育理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在马年春晚上,众少年朗朗的吟诵,让观众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而这几句四字韵语正是出自我国古代经典蒙学教材《千字文》。《千字文》和《三字经》、《百家姓》一样,都是古时儿童启蒙识字必不可少的教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三百千”。近年来,随着“国学”的持续升温,古代蒙学经典教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而“读经热”正成为学前和小学教育中新的潮流。接下来我们以《三字经》为例谈谈蒙学教材对现代小学教育的影响,这对今天的小学教学和教材编写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一、《三字经》首先明确教育孩子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责任。

《三字经》作者在强调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意义之前,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本书教育理论的基础。然后才指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里阐明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责任。送孩子上学受教育是家长的责任,教育要求不严是教师的失职,不好好学习则是学生的过错。小时候不用心学习,长大了靠什么立身处世呢?因此,成功的教育与学习既需要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同心协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及良性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三字经》的教育理念既重知识的学习又重品德的养成,把品德培养看成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

《三字经》内容丰富,知识面宽,如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等基本名物及“小学”、“四书”、“六经”等基本常识;
然后讲述历史及朝代更迭,被人们誉为“袖里通鉴纲目”[1]、“千古一奇书”。《三字经》在让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又学习了一种文化传统,渗透了一种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积淀最深厚、影响最深远的为人处世的人本思想和道德意识。如《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梯,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是说要和睦师友,谦恭有礼;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说要孝敬父母,关爱长辈;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教人兄弟友爱,互谦互让。在讲述易被儿童理解的“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故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既生动又积极。通过《三字经》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利用课外时间讲解有关《三字经》的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孩子们听起来津津有味,提前渗透对《三字经》经文的理解,通过故事达到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目的。可以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有礼、爱国爱家的良好品格。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字经》不是枯燥的说教,先是利用榜样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窦禹钧,号燕山,五代后晋富翁,富而不忘对孩子的教育,最终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窦僖)都获取了功名,成就了“五子登科”的典故。《三字经》还以众多的学习榜样劝导儿童勤奋向学、立志成才。书中列举了21个榜样,有圣人、宰相勤学不辍者(如“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有平民百姓刻苦勤勉者(“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有年少成名者(如“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有大器晚成者(如“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有才华横溢的男子,也有聪慧过人的女子(如“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这些事例既形象又生动,仲尼师项橐,赵普读《论语》,路温舒与公孙弘抄书,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故事,是古人勤学成才的例子,即使今天用来教育孩子刻苦勤奋也是很好的例子。

四、主张教学和学习都应当循序渐进。

《汉书・食货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2]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则更明白地指出:“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大学“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3]。《三字经》讲解为学方法,作者首先认为“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终,至四书”是说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就可以开始读“四书”了。四书读完读什么书呢?“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显然,读完四书读六经,还介绍了“诗书易,礼春秋”六经名称。经书读了还要读子书,“经既明,方读子”,怎么读呢?“撮其要,记其事”,作者在子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家作介绍,“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书、子书都读了,还要了解历史,“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如何读史书呢?“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可见,作者每提出一点问题,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内容,既有观点,又有例证。作者不但告诉孩子读书的顺序和内容,还告诉孩子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学龄初期儿童的记忆力超前于理解力的发展,因此能够读通文章,明确字、词、句的含义,达到“字求其训,句索其义”的程度即可。至于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道理和进入文章的意境,那是将来长期的任务,对蒙学儿童不必过分要求。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当认真读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反复诵读,先掌握重要内容,再在今后的读书和实践中逐渐加深理解。在打好基础之后,学习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

五、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要和蔼,要循循善诱。

《三字经》注意语言的亲切感,作者娓娓道来,犹如一位长者和蔼地与孩子交谈,如“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幼而学,壮而行”,等等,就像这位长者在跟孩子说:“你们小娃娃呀,也要多思考;
你们小孩子呀,要有志气,要勤奋学习。”这就不会给人以说教之感,而让孩子在受教育的同时如沐春风,如逢甘露,将老师当成知心朋友。《三字经》最后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结束,这样的内容能够让儿童掩卷深思,从而达到启人心智、劝人向学的目的。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教师学习和借鉴。

《三字经》中的多数思想教育观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如劝善友爱、尊老爱幼、爱国主义、劝人勤勉等,这些思想无不充满正能量,无论是对于培养当今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还是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王应麟著.[清]贺兴思注.三字经注解备要・叙,1933:1.

古代读书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史;
中国传统文化;
梁祝;
祝英台;
祝英台读书处;
起源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

《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刊登拙文《祝英台考》(《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11期转载),文章提出梁祝故事的核心人物祝英台最早出现在江苏宜兴,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而是地名,祝英台乃东吴孙皓封禅的台坛;
孙皓封禅所立国山碑,碑文有篆书向隶书过渡的特征,在书界享有非常高的地位,“祝英台读书处”最初是为方便解读国山碑文字、揣摩国山碑书法的人觅碑而设,“读书”是指“读碑”,并不是指有个叫祝英台的女子曾在这里读过书,后因人们对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刻石误解而衍生出动人的梁祝爱情故事。

因此,考证出“祝英台读书处”刻石的年代,对研究梁祝起源无疑会起关键作用。

笔者赴宜兴调查,找到了失踪了数百年的“祝英台读书处”刻石(见《祝英台考》)。考证以为,“祝英台读书处”刻石与六朝书法风格倾向及当时石刻之风兴盛有关,石刻产生于齐建元二年(480),进一步考证得出结论,梁祝传说起源时代不可能早于唐代大中十年,此前关于梁祝起源的说法多有失偏颇,梁祝传说晚唐出现是合理的。

一、梁祝起源时间说

自梁祝文化走入学者视野,梁祝起源于何时,一直是学术界长期论争的焦点。目前有认为梁祝传说源于两晋的,有认为源于六朝的,也有认为梁祝并不是同代人物等等的说法,与梁祝起源地的论争一样,传说究竟源于何时,说法至今不一。

从1930年钱南扬《梁祝故事叙论》研究文章发表算起,迄今为止梁祝研究已进行了八十多年,目前关于梁祝传说源于何时,主要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始于晋代。明徐树丕《识小录》条目有“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①浙江、宜兴等地史志均有谢安奏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记载。

钱南扬《梁祝故事叙论》根据《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所作,结合晋代妇女“放诞风流得很的风气”,认为“梁祝故事托始于晋末,约在西历400年光景”。②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梁祝传说的、影响最大的资深学者,钱南扬的观点对其后涉入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张恨水《关于梁祝文学的来源》、芜公《梁祝故事的发生和演变》、刘锡诚《“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白岩《梁山伯庙与风俗调查》等文章皆持此观点,这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说法。

为证实梁祝确为晋人,1997年,浙江对宁波鄮城西的高桥镇据传的梁祝合葬墓进行发掘,专家们普遍认为,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是可信的实物资料。参加发掘的钟祖霞《“梁祝”的原地考析》认为“从随葬器物的简陋程度,可以判断出墓主人是位身出寒门的下等官吏,这与历史文献志书记载的梁山伯县令的身份相吻合,换句话说,这就是真正的梁山伯墓。”③周静书《论梁祝故事的发源》提出,“考古认为‘墓主人是一位出身寒门的下品官员’,因此这与梁祝故事中‘出身寒门’和‘县令’身份是相符合的”,“再说遍查古籍,也没有发现梁祝墓周围有其他名人的墓道记载在这里,因此也不会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由此可见,墓主人无疑是梁山伯与祝英台”。④从随葬器物的简陋就能判断出其为下等官吏已让人称奇了,进一步认为墓主“出身寒门”则更有失严谨,考古证明这是单人墓,同冢的祝英台又在哪里呢?祝英台怎么又变成男身了呢?由此看来,它不是真正的梁祝同冢墓穴。试图从考古发掘角度来证明梁祝源于晋代证据不足。

二是发生在六朝。罗永麟《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缪亚奇《论宜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等文章均认为梁祝传说源于六朝,然而,这类文章结论牵强,难以令人信服。

三是源于唐代。路工《梁祝故事说唱集》中认为,“我们根据确实可靠的资料,梁祝故事在唐代已有记载”,“宋代的词,有《祝英台近》的牌名,可见宋代已普遍传唱祝英台的歌了”,路工认为,“梁祝故事流传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了,宋以来各地方志书和名人笔记中有很多记载梁祝的事迹”。⑤事实上,《祝英台近》与梁祝传说本无关系(见《祝英台考》)。梁祝传说在唐代已有记载,目前尚未见有人将梁祝传说源于唐代的观点坐实。

四是梁祝根本不是同代人,祝英台出现得更早。根据民间流传的传说进行调查,吕洪年《梁祝“黄泉夫妻”说小议》认为,梁山伯是南北朝人,而祝英台则更早。⑥几乎所有梁祝传说中,梁祝都是同时代人,然而结合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后才附会入梁祝传说的事实来看,吕洪年的观点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此外,还有梁祝传说源于汉代、五代等时代的说法。事实上,目前所有关于梁祝起源时代的说法,或证据不足,或对史料出现误判,都不能服众。

二、梁祝传说不可能始于晋代或更早

拙文《祝英台考》提出,祝英台最早出现在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刻石是梁祝起源的母亲石,如果梁祝故事始于晋或更早,那么这块石刻的年代无疑也会更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认为,“祝英台读书处”刻石的背景与引导人们识读国山碑文字有关,因此可以此为线索,从书法角度来考证“祝英台读书处”刻石年代。

古代读书故事范文第4篇

我读过《迷宫》书,《迷宫》书让我会了一道难的数学题。我做对了,有许多人做错了,我非常高兴!

我读过《伊索寓言》,《伊索寓言》让我懂得许多生活道理,比如:一只狐狸吃不着葡萄,还说那是酸的。我读了这个故事懂了: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事情都要敢于尝试。

我读过《古诗》书,《古诗》书让我知道很多古代的诗人写的诗,还有他们的故事。我最喜欢的诗是李白的诗。读书让我学到文学知识。

我读过《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让我学会了画龙点睛,高山流水,画饼充饥等成语和很多历史知识。

我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知道面包为什么有许多孔,石油有什么作用等科学知识。

我读过……

古代读书故事范文第5篇

一、深谙儿童心理特征的诵读教学理念,以读促写

我国古代蒙学重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指导蒙童诵读名篇。儿童多记性,古人认为蒙童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这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私塾先生对阅读教学环节理解透彻,甚至已臻化境。朗读,熟读,精读;
教书,背书,理书,讲书,步骤科学,成效卓著。诵读是蒙学的教学传统。如今,高中语文课堂琅琅书声已渐行渐远。诵读是中国几千年童蒙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没有发扬光大。有人反问语文教学多读就行了吗?但是,语文教学不多读行吗?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不熟练,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何来思如泉涌,应笔而出,滔滔不绝,文章倚马可待呢?北宋诗人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说:“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些观点恰巧契合心理学对人的记忆理解能力的研究结果。

我国古代通行蒙学教本有《三仓篇》《急就篇》《开蒙要训》《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千家诗》(《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经》《论语》《孟子》《春秋》《礼记》《千字文》《国语》《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荀子》《昭明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千家诗》《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等。据《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要背熟精通几十万字的书,其中《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值得关注的是,古人所说的背诵不是机械记忆,绝非鹦鹉能言,而是辅之以精思、贵通、贵用之法。

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教学的探索。素读经典就是不刻意追求理解所读经典内容的含义,纯粹地读。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科学的右脑教育法。其一二年级素读目标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
三四年级素读目标为:《论语》《大学》《中庸》;
五六年级年级素读目标为:《老子》,选读《史记》《资治通鉴》。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每天识记100多字,还给学生硕果累累的六年。

作为高中老师虽未能在学生十六岁以前加以引导其大量背诵,但用心理学的观点指导学生吟诵,亡羊补牢,善莫大焉。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背诵篇目增加到三十二篇。这是有识之士的远见,有独到的思考。熟读背诵,是屡试不爽的好办法。中国古典文学成就之高,令世界为之咋舌。文学家灿若群星,哪一个不是背诵顶尖高手。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茅盾、巴金,其背功已成为美谈。读,只有先“死”后“活”,方能“死”去“活”来。

读,还能有力促进学生写作风格的形成。清代学者崔学古说:“通于《书》,其文必实;
通于《易》,其文必深;
通于《诗》,其文必逸;
通于《春秋》,必断制;
通于《礼记》、《周礼》,其文必典雅。”蒙学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形成写作风格,何其高哉!纵观今日高中生写作现状,这个愿景难以实现,有遥不可及之态。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何深刻理解、借鉴古代蒙学诵读的要旨,有效指导高中生实现从读到写的涅槃,老师任重道远。这亦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总复习中,高三学子根据拼音写汉字,而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十二年,学生读在何方呢?笔者忧思之切。每念及汉代扬雄“能读千赋,则能为文”,笔者扼腕长叹,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和古代蒙学弟子学文差距多大呢?高中作文教学应特别深入研究借鉴传统语文教育读对写的影响,深入骨髓地理解,厚积方能薄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然并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般的泛读,也非“精耕细作”的精读,恰是系统的“诵读”。刘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量变推动质变。读得不好,怎能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其为主;
写作是运化,是皈依。高中教师如不能意识到写作的根在阅读,高中作文教学当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二、闳中肆外的人文启蒙教育,蒙以养正

先秦至清末,古代蒙学重视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蒙学教材文质兼美,充满饱满的人文精神,为弟子未来卓尔不群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蒙学教材内容历史演变,简要概括如下:先秦时期,出现我国历史最早的儿童蒙学教材《史籀篇》;
西周蒙学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农业、天文、历法、及数学等科技文化知识渗透蒙学;
汉代《论语》《孝经》为最通用的经学教材,医学、史学也渗透到蒙学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融入玄、黄、老、庄、释、文、史;
隋朝科举制成为蒙学教育的指南针,经学化倾向明显;
唐代振儒术,容佛道,蒙学教育注入新的元素;
宋朝尊孔崇儒,强调了道德启蒙和文化知识;
元代蒙学教育普及农业知识和道德教化;
明代法律已纳入了启蒙教育的范畴;
清代鸦片战争后,蒙学领域教授西方科技文化知识。1898年的蒙学教材《蒙学课本》已破地理上“中国中心论”,强调天外有天,开放胸怀,迎接西学。蒙童人文启蒙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民族人文特色熠熠闪光。

据徐梓《中国传统蒙学书目》统计,蒙学教材为一千三百多种,门类繁多。蒙学对儿童人文启蒙教育闳中肆外。思想内容博大浩瀚,语言表达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化成天下的宏大功业。儿童为婴稚,即识人颜色,知人喜怒;
其践行“凡出言,信为先”;
诫“诈与妄、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
引导蒙童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正所谓“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朱熹在《蒙学须知》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塑造童子“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天真纯朴的儿童天性最终发展为他日铸成大器的精神底蕴、一抹亮丽的人格底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人让蒙童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具有人文先进性。蒙童练就的蒙学童子功具有可持续性,能良性发展,浸透人文启蒙思想基因,为其将来写作注入了思想和语言的博大动力。

时至今日,须指出的是,许多优秀高中生埋头数理化题海,分配给语文学科的yulu.cc时间又大量花在对高考满分作文的模仿上。虽苦苦耕耘,却一筹莫展,不得其法。没有阅读,高中生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神气基调。清初语文教育家唐彪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当代高中生会须痛饮一碗盛满人文思想的美酒。

若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思想,应格外注重学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以崇高的作品塑造鼓舞学子的精神,感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否则,贻误无穷。

三、质朴的作文教学法,百锻为字,千炼成句

古代蒙学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质朴,但作文教学法科学有效。注重文道统一是传统蒙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人文启蒙教育客观上使蒙童在开蒙之初就得到了文德很好的训练。古代蒙学作文训练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其一,属对、连珠、锤字基本功训练。古人通过语音、词汇训练,修辞、逻辑训练,帮助蒙童弄懂语音平仄、词汇词性、语法结构等写作知识。作文讲究声律和谐、形式美观。

其二,模仿和抄写并用。蒙童模仿前人文章,含有创造的成分。师名家名篇的神,不师其貌,最终自然纯熟;
抄写有助于品味前人遣词造句。

其三,培养观察能力。古人把用心观察事物,体验事物上升到写作基本功高度,蒙童善写天地人物情状,粱刘勰提到,“博见为馈贫之粮”。

其四,作文先“放”中“脱换”后“收”。欧阳修称,“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初写放胆文,抒发胸臆;
“脱换”即稍加限制;
“收”指终要胆小,文章精雕细刻。文章从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到造平淡,其实乃绚烂之极。

其五,文章不厌改。古人善于保护学生才思,提出随学生立意而改;
择精当处,细小笔削地改,以点铁成金:易日经时地改,则自解雌黄。

反思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法,我们要从中撷取吉光片羽,传承创新高中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小学初中直至高中语文必须实现教学一体化,要有一盘棋的思维,做好衔接工作。例如,古时蒙童属对,今天高中生做对联,但如何深入对联教学,这是个棘手的问题。笔者要求高一学生恶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丰富典故知识、声律知识、自然常识。这种训练如果能提前到小学或初中阶段则更佳。

谈及古人写作模仿和抄写并用,高中老师大有可为。有些学生只看高考满分文章,这是误区。毕竟为考场仓促间所作,学生限于时间和才思,无法同前世和当代名家相比,故仅仅阅读此类文章收效甚微。笔者常年呼吁学生要看名家作品。学生读经书、读史书、读时文,融会变化,是为文的真诀。学生自觉向往酿花为蜜,蜜成不见花;
当酿谷为酒,酒成而不见谷时,学生文章就有自家手笔。语文老师必须设计生成一个学生将来发展的空间。高一高二时要多抄写文章。抄同题不同人的文章,思路就能扫除枯涩阻碍;
抄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研究其意思、句语、路脉,从而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水乳交融之日,则是学生扬眉剑出鞘之时。

晋代陆机《文赋》提出“玄览”一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学生伫中区,颐情志,激起写作精神内驱力,这是足贵的。笔者认识到随物赋形能力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试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学生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生活,丧失了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审美需求。倘能赏“万类霜天竞自由”,何其妙哉!

古人修改文章的做法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高中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老师改文章不能将学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
切不可强改,要改出学生之非,改出先生之妙。清末教育家王筠提倡“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笔者深以为是。若能将以前的文章拿出来改,则更有意义。这样的老师难能可贵。学生随写随丢,对自己以往文章妍媸好丑不以为意,这不可取。总之,学生文章多改则能助其深入揣摩、玩味、雕琢。正所谓沿根讨叶,思自转圆。

一言以蔽之,古代蒙学作文教育是着眼于人格发展、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教师因材施教,注意学习节奏,一定程度实现了教学最优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离传统蒙学教学渐行渐远,众多优秀教法被摒弃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对传统蒙学作文教学思想反思中,我们舍弃其中某些教育举措,而发扬蒙学优秀作文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高中作文教学将会实现创造性发展。

推荐访问:古代 故事 读书 古代读书故事【五篇】 古代读书故事(精选5篇) 古代读书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