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内容【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9 21:50: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意识地以引导教师队伍在思想上形成优良的师德、在行动上形成优良的师风为目标,由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组织开展,是一种典型的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德师风内容【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师德师风内容【五篇】

师德师风内容范文第1篇

一、教师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体

1.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意识地以引导教师队伍在思想上形成优良的师德、在行动上形成优良的师风为目标,由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组织开展,是一种典型的教育活动。不过,与一般的教育活动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受教育者自己就是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而教育者则不一定是教育专业技术人员;
其间接目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与直接目的相比,更为重要;
虽然它通常在学校内开展,却并不是一种学校教育。

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它必然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例如:“尽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他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教育者对其所施加的影响需经受教育者内化才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学生自身需要、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

2.师德师风的内涵需要教师们去发掘完善

师德师风的内涵虽然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框架,但一些宏大的框架并不适合直接运用于教师日常的思想行为。这是因为师德师风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具体的教育环境、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的教育内容,会有非常丰富而复杂的体现。同样的训练量,对某个学生可能算是一种体罚,对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一种关照;
同样的评价,对某个学生可能是一种激励,对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一种侮辱;
同样的教学手段,对城市教师可能是疏于学习的无奈,对农村教师可能是需要“勤奋笃学”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工作情境当中根据自身的师德师风修养去体现和处理。

同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师德师风的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这其中有相当多属于教育专业技术理论的范畴。例如,传统的“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是要表现出“师道尊严”,教师要树立起绝对的权威,而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向学生倾斜,要求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互相尊重,共同探索学习。

因此,师德师风的丰富内涵必须要由教师自己来发掘和完善,使师德师风的总体要求化解为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这实际上是师德师风总体目标“生活化”的过程。

3.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自身主体的合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意义建构’”。[3]教育目的的达成,必须依赖于受教育者将学习内容与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合理建构,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内化”。

由于教师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修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具有教育理论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这种建构中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他主观有接受倾向,会以更为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去建构;
如果他主观有排斥倾向,建构则根本不会产生。

4.师德师风教育的成功最终体现在教师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师德师风教育的成功应当体现在教育目的是否达成,也就是良好师德师风是否形成。如果良好师德师风没有形成或改善,那么即使有再多形式活动的开展或各种制度的制定,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活动。

因此,师德师风教育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或者教育的组织者。

二、教师主体地位并未在当前的师德师风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已经开展多年,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当中,我们遗憾地发现,教师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1.师德师风教育被作为一种政治性活动

师德师风教育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性的活动,而非教育性的活动。政治性活动强调的是统一思想、遵守纪律和执行政策。但除了很少一部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内容之外,师德师风更多的不是政治性的内容,也难以用政治性的要求去规范。例如,乱收费、体罚是可以禁止的,但对学生的爱是可以“要求”出来的吗?执行教学常规、完成教学任务是可以要求的,但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可以“要求”出来的吗?

2.对师德师风的要求未能与实际结合

如果说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可以宏观一些,那么对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就必须结合实际,能够付诸行动。但由于这些要求的制订没有教师的参与,因此相关的各种要求常常失于浮议,或者笼统虚化,或者脱离实际。甚至有些地方把一些与师德师风没有必然关系的内容也纳入进来,例如湖南某地将“禁止女生”纳入师德要求,北京某大学将“禁止骂脏话”纳入师德要求,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禁令”背后隐藏着对教师队伍的普遍性人格侮辱,只会造成教师强烈的抵触情绪,哪里还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说到底,如果不能调动教师从主体角度主动地来丰富和完善师德师风的内涵,那么师德师风教育的结果只能是浮在皮毛之上。

3.依赖外在的强制要求而不是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

由于没有从教师心理发展的角度探索合适的师德师风教育方式,当前师德师风教育过多地体现为各种“要求”“制度”“禁令”“规范”,以“外铄”的方式寻求改善师德师风状况。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低水平的师德师风要求,或者说建立起师德师风的“底线”,但对更大多数的教师来说,要促使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师德师风境界发展,必须依靠“内发”的方式,也就是必须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使其主动地提升道德境界和学养水平。

4.师德师风教育的评价过于偏重外在的标准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被作为一种政治性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因此,在对教育活动成果的评价上,常常偏重于外在的标准,例如学习了多少材料,写了多少心得体会,开展了多少次专题讲座,听了多少场汇报,发了多少活动简报,等等。而作为活动的目的,师德师风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或者说活动是否真正对教师有所触动,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否有所转变,则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

5.师德师风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抢夺了舞台的主角

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通常是教育者占据了舞台的主角,不管是报告、讲座、学习会……听到的更多是教育者的声音,看到的更多是教育者的活动。而教师,这一师德师风教育的主角,则常常成为教育活动沉默的背景。教育者常常成为单通道的信息者,权威的评判者,强势的管理者,警惕的监督者,而广大教师则成为所有这些教育行为的被动对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与没有认识到教师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体有直接的关系。

三、如何在师德师风教育中充分体现教师主体地位

认识到师德师风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认识到教师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体,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充分体现这一主体地位。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生活化:从教师实际出发,发掘师德师风的丰富内涵

师德师风的丰富内涵就好似一部大书,这部书需要有书名和目录,更需要有足够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需要由教师自己来书写的。由教师自己发掘出来的师德师风要求,更能切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有实际执行的可能性,更为丰富和细致,也更能让教师们主动接受。

例如,关爱学生是对师德师风的总体性要求,在这一要求之下,应该细化为每天早上到校观察学生的身体情况,每周询问一次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学生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置预案并予以执行,关注每位学生的饮食习惯,在课堂上进行普遍性的师生交流……甚至,像与学生交谈时要蹲下身子,学生问好时要微笑着回应,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采取私密的方式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步也不能登上泰山。优良的师德师风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细节的日积月累基础之上的。

2.自主化:引导教师自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随着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提高,他的能动性不仅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接受教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现在自我教育中,体现在对教的活动的积极参与中。”[4]教师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肩负的职业责任、重要的职业条件和最终的职业成就,也是教师自身为了职业成功要努力去建构的。因此,应引导教师自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教师自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包括由教师自主选择或创造教育形式,自主开发和准备教育内容,自主设计教育方法和自主管理教育过程。在推进教师自主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首先由教师自主把握形式、内容、方法、过程等其中的一个环节开始。通过一次次的自主教育活动的成功开展,积累起自主教育的经验,形成自主教育活动的积极氛围,最终将自主范围逐步扩大。

自主开展的教育活动,可能在形式上没有由管理者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那么规范,组织上没有那么有序,甚至可能会显得很混乱,但这样的教育活动才会真正让教师在教育活动当中动起来,对观念、思想产生实在的影响。

3.人性化:落脚在良好从教心理的形成

学习的动机来自于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个层次结构,除基础需要以外,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良好的师德师风带来的师生亲密、社会肯定和职业成功,也许不能带来对基础需要的满足,却会带来丰富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优良的师德师风,建立于强烈的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这需要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从教心理。因此,师德师风教育应以人为本,从让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圆满职业人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这些健康的职业心理。具有了良好从教心理的教师,师德师风将会成为其自然而然的职业习惯,成为其主动的职业追求,成为其职业生涯的归宿。

4.民主化:实现教育者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者,应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平等的关系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体现出民主化的特点。对教师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自主意识的职业群体,教育者很难以绝对权威的方式强制教师接受其所传达的观点;
对于师德师风这样的教育内容,教育者也很难以单向度的传播触动教师的心灵深处。因此,师德师风教育更加需要实现民主化,实现教育者角色的转变。

转变之后的教育者,应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共同参与,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其他教师协同完成教育任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教育者也要运用自己超出普通教师的胸怀、眼界和人格魅力,引导教师群体向上提升。

师德师风不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不只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更不只是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之所以受人敬仰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敬仰也是众多教师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的重要原因。因此,良好的师德师风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教师之所以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不是由于谁的要求,而是因为对学生的爱就是教师心灵的家园!因此,让我们一同努力,将这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纯洁、精彩、神圣和光荣!

注释:

[1][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14.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3.

师德师风内容范文第2篇

一、创新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1.指导性制度

所谓的指导性制度,主要是指那些对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指导性的制度。例如,可以制定《教师一日常规》、《教师文明用语规范》、《教师科研工作道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道德规范》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等指导性制度。运用这些指导性制度让教师明确自身应该怎样履行师德义务,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约束性制度

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约束性制度的制定。比如,可以制定《师德十不准》、《教师师德规范》以及《师德倡议书》等制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严格的要求,让教师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规范自己的言行。事实上,约束性制度的建立就是用无情的制度规范有情的教育,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向一个合格教师的方向不断进步和发展。

3.激励性制度

为了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还应该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性制度。比如,设立师德奖、园丁奖,给予那些优秀的、师德师风表现良好的教师以鼓励。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农村教师群体中产生一种榜样的激励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村教师向良好师德师风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师德建设导向机制

1.考核机制

农村乡镇或县教育局应该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并把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作为重点考查因素。对于在考核当中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教育和劝诫,如果屡教不改必须要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对于那些存在严重失德行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教师,应该考虑取消其教师资格证并解聘。

2.监督机制

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例如,学校可以组织退休教师对在职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进行严密监督,在监督中一经发现问题,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处理或者上报。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学校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进行举报和评价,教师的不良师德师风表现如果一经查证,就应该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

3.激励机制

这里所说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对于多年来在师德师风方面表现良好的教师,学校或者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例如,可以设立师德奖励基金,给予师德师风表现良好的教师一定的现金奖励。对于那些长期奋斗在一线艰苦乡镇的农村教师,可以适当的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上倾斜,给予那些师德师风表现良好的教师以比例上的倾斜等,激励农村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师风。

4.培养机制

笔者认为,学校和乡镇、县教育局可以对农村学校所有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建立档案,然后根据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定期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参与师德师风培训。比如,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师德师风学习等,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这样的培养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师风,为农村教育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

师德师风内容范文第3篇

一、师德师风的涵义

师德,即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首要要求与道德表现的概括。[2]师风是指教师的教学、学术作风,是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道德、才学、素养的集中反映。综上,高校师德师风即指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由个体职业道德素质所形成的职业氛围和风气。[3]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思想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才轻德、师德师风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以致高校教师在大学精神、教学水平、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科研道德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

师德师风建设是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等学校普遍能够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常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大多停留在交流、表彰等表面工作,多重视形式,却忽视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内涵。

2、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但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教育实践活动。事实上,部分高校在操作过程中,只强调理论,却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从当前情况看,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内容丰富庞杂,但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成效看,远未达到期望的效果。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理论得以实践,才能科学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3、道德失范现象多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今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尊重差异、张扬个性,使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与我们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这一现象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高校,同样存在,且有逐渐增多之势。一部分高校教师过分追求权利主张、个性张扬,却忽略作为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做出了一些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党规党纪和国家法规的事情。譬如,爱岗敬业意识不强、争先意识淡薄、学术腐败等。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师德师风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

对师德师风认知度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教师能否养成良好师德师风。师德师风认知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体对师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以及据此进行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评判。”[4]师德师风认知度不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向前推进的关键内因。部分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教师的中心工作无非是教学和科研这两部分内容,而思想政治观念是否符合主流、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则是次要的、虚的东西,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不会对自身的职称评聘、职务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做多了反而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虽是高校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却不是孤立存在的,部分高校教师放松理论学习,忽视对自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消极现象就不能正确认识、自觉抵制,对自身从事的事业缺乏理性的、科学的认识,就不可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就无法肩负起作为高校教师的重大责任。

2、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缺失、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和方向引导,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例如许多高校在教师考核、教育培训、职称评聘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过分强调的级别、数量,在此政策的引导下,多数高校教师背离了教师的本质;
有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本末倒置,在教师职称晋级考核中重智轻德,对师德考核重形式、轻内容;
有的高校轻视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培训制度贯彻不彻底,对高校教师放任自流,缺乏引导;
有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重学历,轻德行。可以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不健全,管理上的不系统、不科学,都是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部分缺失的重要原因。

尽管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但从整体情况看,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还不健全,还有很大的整改空间。多数高校教师管理权责不明确,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教师管理的部门,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党委组织部等部门都负部分监督管理的职能,但由于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师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决策不统一,政策执行不顺畅;
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方面,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有效考核办法,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陈旧、手段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

3、某些社会不良因素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师德师风内容范文第4篇

(一)、少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在面对全球化经济发展时出现了偏离,导致他们的判断能力出现了偏差,自身的道德修养出现了放松,其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教师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遇到学术腐败等社会问题时,导致教师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发生了变化,“三观”受到了影响,过于追求物质,忽略了集体主义价值观;
二是高校教师观念受到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下,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利益,影响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三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出现偏差。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精神,体现不出教师的教书育人基本职责,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很多教师认为,好的教师是自身有很多科研成果,对教师的职业精神并不重视。教师是要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中去,以鲜活的事例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一门心事的搞科学研究,不重视课堂教学。

(二)、部分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能够安心教学、尽忠职守,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努力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淡薄,他们把从事教育工作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照本宣科的教书态度,工作敷衍了事,缺乏敬业精神。同时部分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奉献意识淡薄。始终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摆在首位,时刻为自己着想,还向学校提出条件,要求待遇,若学校不满足其要求,就另寻高处。少数教师的物欲膨胀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

二、新时期党性修养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学校教师中党员教师的比例不断扩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党员教师具有政治和职业双重社会角色。不断加强党员教师党性修养,能提高个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起到表率作用。不断重视师德素质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既要教好书,也要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党性修养和重视师德素质培养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当前的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够。针对党员教师或者是普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削弱。教育方式缺乏创新,依靠传统说教形式,同时,学习时间无保证,与实践脱节;
二是制度完善不及时。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相对于高校其他方面的制度更新上,高校党建制度反映出更新速度慢,执行力度不够,需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而师德师风建设则停留在表面,缺少机制和措施;
三是加强组织建设。由于高校教工党支部书记基本是兼职的,且活动经费少,导致了开展活动时有心无力,导致了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同样,在对教师的培养上,虽然有些高校已经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但尚未形成合理、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还在摸索阶段。以上共性问题不断弱化了党建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务虚”不“务实”。

三、借党性修养的力量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党员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是完成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当代教师的职业精神要充分体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个主题。笔者认为,从加强党性修养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是共赢的道路,全面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来提高教师党员的综合素质。

(一)、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一是积极主动的将教师的先进典型或先进做法宣传出去,树立先进典型,起到表率作用;
二是党组织要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正能量,广泛宣传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名师风采,深入开展师德师风评选活动,激发教师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加入党组织,构筑良好的师德局面;
三是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四是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共同探讨,通过建立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起沟通机制,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

(二)、在发展教师党员时注重师德师风

一是教师党员发展必须程序规范化,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目前高校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着“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要避免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必须把握好标准;
二是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特别是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尤其需要,而在引进人才时注重是学历、科研能力等因素,却忽略了引进教师的师德因素,因此须进一步加强对引进教师师德师风的考察;
三是通过考察,将高层次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展成预备党员。在预备党员期间,要认真考核在师德师风方面内容,在党员转正的条件中加入师德师风考核结果。

(三)、党员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

高校党员教师身兼“双身份”(政治身份和教师身份),需全面加强党性修养与师德师风水平。在党员教育机制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一是提高党员教师的理论水平,在学习内容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大力开展党支部活动,在开展支部活动时,有效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评价考核机制注重师德师风

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在教师考核中把师德师风的内容加入到考核体系,那就要求师德考评必须要公开、公平、公正。一是需成立领导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师德师风的考核工作;
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标准,并征求广大教师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
三是要将师德考核结果应当作为教师奖惩、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以及教师荣誉评选的重要依据。

(五)、不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师德师风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现状 策略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决定着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和水平。教师的好坏关键在师德,因为只有德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中,思想和行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所谓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所谓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即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对周围事物所采取的具体言行和态度,并对学生及周围的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影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其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论。其本质是鼓励人自主发展、自由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关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导,热爱教学、知识渊博、人品高尚为师德之本,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着较大影响,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要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好、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则必须同时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师德师风作为一所学习的灵魂所在,它体现的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良好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赞誉的名师。他们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
他们严于律己、勤于奉献,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高校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不容置疑,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难以为学生做出表率。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教师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忽视了职业道德建设,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新时期行业要求的差距。

一是政治倾向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对学生缺点、错误不批评、不教育、育人意识淡薄。还有有的教师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言行不谨.信口开河,观点片面,过分渲染社会阴暗的一面.在课堂上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从而误导了学生。

二是敬业精神弱化。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敬业精神,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心浮气躁,治学不严谨,不注重获取新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上课不备课,得过且过或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讲课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调,缺乏与师生交流。

三是道德观念淡薄。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关爱,执教不严,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教师学术作风浮躁,科研缺少创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有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法律。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长期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核心;
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
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重点;
以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为目的,切实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

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高校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去。要大力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增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通过政治活动和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使每个高校教师明确,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自觉地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三)科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标准。

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方式、手段等,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1、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人正直,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品德优秀,为师生所公认。

2、爱岗敬业,悉心育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能够以培育优秀人才为追求,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
能够关心学生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是学生公认的良师益友。

3、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具有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学风端正,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实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将创新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科研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能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能够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学校发展、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建设。

校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高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在育人中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师资队伍建设中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机制建设。

1、完善培训机制。高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2、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对认真履行师德师风义务,表现优秀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

3、加强监督机制。高校师德师风监督要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4、科学评价机制。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师德师风评价的可操作性。

5、引进竞争机制。在教师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可有效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总之,高校师德师风对高校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
师德师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将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康宇.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探讨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2] 肖昊,成长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之内涵[j].学习月刊,2008(2)

[3] 孙延斐.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推荐访问:师德 师风 内容 师德师风内容【五篇】 师德师风内容(精选5篇) 师德师风的内容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