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文章【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29 17:40:08 来源:网友投稿

日常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总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虽然也会有一些优秀的文章,但多半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结构混乱,语言枯燥乏味,表现力不强。再看入选课本的名篇佳作,对比当中最明显的一点是他们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大自然文章【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描写大自然文章【五篇】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观察 描写 写作

日常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总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虽然也会有一些优秀的文章,但多半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结构混乱,语言枯燥乏味,表现力不强。再看入选课本的名篇佳作,对比当中最明显的一点是他们的文章注重生动细腻的描写。写自然环境,生动形象;
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细致传神。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最近学习的美文《三颗枸杞豆》就运用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写自然环境,生动细腻;
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细致传神。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

(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例如:课文写小山沟:“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形象地表现了这里是“我”的乐园,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对一个孩子的吸引力。

“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大花蝴蝶飘飘荡荡落在一朵蒲公英上”既写出大花蝴蝶飞的状态,又写出“我”的贪玩。

太阳“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等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致,极富感染力、表现力。

人物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细致传神。

“那人慢慢地站起来,手里拄着一根桦木削成的棍子,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体,似乎一根根筋骨都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细致描写了三叔的动作、外貌,突出了瘦弱、有病这一特征。

“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通过对神态的细腻描写,从中我们体会到仔细观察后有所发现的兴奋。

“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颓唐〔颓唐(tuí tánɡ)精神萎靡〕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从三叔的语言描写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总结出的自己一生的教训和悔恨:遇难而退,一事无成。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三叔和“我”关于太阳的对话意味深长,告诉我们要真正做到捉住时间、捉住生命是不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但只要我们捉住了时间,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因此,我们想让自己的文章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立体感强,充满诗情画意,语言生动流畅、表现力强,就离不开对自然环境、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做细致的观察,生动细腻的描写。

参考文献:

[1]《文章写作原理》,管金麟,河南大学出版社。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第2篇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多角度描写。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1)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2)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①承接上文②开启下文(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渡)④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8.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

①肖像描写②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0.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1.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22.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3.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4.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5.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6.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7.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8.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

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9.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0.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1.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2.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3.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第3篇

1、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2、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4、剪裁得体。笔墨集中,详略有致。语言简洁,概括性强。主题积极、开头简洁、结尾有力之外,善用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材料典型。

5、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6、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7、…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8、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

9、你是一个聪慧敏感的孩子,你也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你也爱你的家,可是当你的家庭出现不愉快的事后,你就不爱它了吗?用你的聪慧,用你的爱去召唤家庭的和睦幸福吧!

10、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1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12、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13、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法,把自己当时紧张、害怕的心理真切而又细致地表现了出来。

14、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5、结尾以…点明中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16、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7、本文写出了真情实感。很充分、很具体,另外,采用边叙述边抒情的写法,很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18、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9、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0、我国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悔曾说过:“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挥发出来,悲欢有主,啼哭有根,张三之冠,李四万万戴不上去。”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什么人物,就要把自己变成什么人物,从那个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性格等去体味、去揣摩、去进入角色,切不可用自己的学生腔去套别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请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细心琢磨、推敲,让人物进入角色。

21、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22、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23、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4、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25、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26、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27、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8、心理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和当时的特定情境。另外,开头的几句环境描写并非闲笔,而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结尾点出主题,对小读者有警示作用。

29、你的作文能对秋天的田野进行细致的描写,说明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可是秋天是多么美的季节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老师真希望在你的文章中能感受到那一个美丽而充满诗情的秋天!

30、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1、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32、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33、当老师打开你的作文本时,总能听到一阵哭泣,原来是标点符号,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你想想,当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而轻视你的作文时,你不是也会哭吗?

34、你是一个多么重情的孩子啊!你多么善于感悟生活中的情,尽管你对作文有些胆怯,但你却把握了作文的真谛——我笔写我情。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老师一定非常喜欢你的。

35、这篇作文的题目立得好,内容也真实、具体,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成功。无论是感觉描写,

36、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37、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38、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3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40、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4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42、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43、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44、在你的笔下,秋天是多么美啊!老师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那高远而深蓝的天空,看到了金黄的稻田、南飞的北雁和那飘零的黄叶,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神奇。我多么想对秋天说:秋天啊!化腐朽为神奇的秋天,你使学生的作文多么优美啊!

45、,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46、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7、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4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第4篇

一条线索:记叙文往往安排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能串起文章的情感脉络。比如《我的老师》以我对老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情感为线索;
暗线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背影》以“背影”为线索。因此,学生写作文,如果能巧妙安排一条或隐或现的线索,一定能串起文章的重要内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满分作文《泪,擦干以后》写自己因考试失利而心情沮丧,其间贯穿着一条“月亮”的线索:1.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2.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3.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
窗内,依旧如故。4.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通过写月亮的变化表现我的心情由沮丧到有所解开到最后豁然开朗的情感变化,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两处波澜:文章不能平铺直叙,因为“人贵直;
文贵曲”,好的文章总是一波三折,迂回曲折;
而那些四平八稳一竿子打到底的文章是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我建议学生写文章时能考虑到文章的曲折和波澜,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课文《驿路梨花》写自己探寻小茅屋的主人可谓一波三折。我们行路上山,劳累时,看见一座小茅屋,我们享受小茅屋带来的温暖;
同时我们在探寻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到“哈尼小姑娘”、到“战士”直到所有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起到了一波三折的效果。整篇文章写的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啊。

三个修辞:学生作文要讲究文采。我们阅读许多优秀的文章,我们常常惊叹于优秀文章斐然的文采。修辞是使文章生动感人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即将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情态,给人以无限温暖的感受。又如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则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使文章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处描写:描写是使文章感人的第一法宝。好的文章一定少不了精彩的描写。开头如果运用景物描写,可以营造优美温馨的意境,渲染当时特定的环境氛围,为人物的活动设置背景,或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鲁迅的小说名篇《故乡》一开头就写到:“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这一段景物描写很好为文章服务。《泪,擦干以后》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
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
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
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眼;
想起了关心我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我的泪水渐渐干了。”这一段描写可谓匠心独运,真是浮想联翩,作者由眼前的情景想到过去的情景,胶体自然,有感染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比如闰土和杨二嫂的语言,鲜明的表现了他们特有的性格。细节描写也可以为表现人物揭示中心服务。如杨二嫂从我家临走时顺手拿走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就有力的揭示了杨二嫂贪婪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特征。外貌和神态描写也同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神态的对比,表现了封建社会对广大人民的迫害之深。

五个成语:我认为成语是中华文明的浓缩的精华,是几千年中华文敏的精髓之一。恰当的运用成语的确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特效果。学生作文如果能适当的运用成语,的确能使文章文采出众。我们不反对那些文风朴实的文章,但是我们更欢迎那些神采洋溢、措辞优美的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巧用四字句,有不少四字句已经演变为成语,极有有力地描绘了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异”,从而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伏笔。

六组偶句:我们阅读那些成对出现的优美偶句,一定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学生作文如果适时写出几句偶句,一定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还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用了很多优美的偶句,使文章很有文采;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应;
“锦鳞游泳”与“沙鸥翔集”对应;
“皓月千里”与“长烟一空”成对出现;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令人叹为观止。建议学生作文能在适当的位置写一些意蕴丰富的对偶句,一定可以感动阅卷老师,赢得高分。

七处点题:好文章要适时点题,这样才能避免走题或者偏题。点题的位置一般是开头要呈现题目中的关键词,结尾要再以抒情或者一轮的笔墨再次点题,以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还是满分作文《泪,擦改以后》多次点题,点出关键词:1、我独自坐在窗前,两眼凝视着远方。眼,已哭得红肿;
泪,还在流着。2、我没有擦,让泪流到嘴边,涩涩的。3、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我的泪水渐渐干了。4、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5、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脸上的泪水早已风干,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几处点题之笔写出了我情感的变化,可谓神来之笔啊。

总之,我们提倡坚持不懈的写作,多读优秀的中考作文,领会示范文章的风采,学习借鉴这些文章的特长,对那些特别优秀的段落,我们要不厌其烦的阅读甚至背诵。平时的摘抄本,我们要充分的珍惜利用,照抄一些优秀的经典名句,可以按照分类进行整理,比如描写类:景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类:直接属性、间接抒情;
议论类:开门见山发表议论、引经据典发表议论、文章结尾收缩议论。再如: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亲情佳句、母爱佳句、借物说理、经典歌词、抒情佳句、议论佳句、满分作文等等。同学们,即使现在行动也不算晚。坚持阅读,坚持积累,坚持模仿,肯定有所收获。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 写作 组合教学策略

一、引言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具有课程再创造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课程理念在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各项知识的能力。阅读和写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课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阅读有利于学生加强思想内涵、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积累,写作中的体验也会促进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从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种课型分离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更谈不上知识迁移和教学方法组合,导致学生无法学用结合,阅读流于形式,写作没有丰富的素材。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阅读―写作组合教学的一些实用策略,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组合教学策略概述

在日常教学当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素材,并教会其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这些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写作技法,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与收获,进一步促进其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的组合教学策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材料积累。丰富的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材料收集和分类。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写作材料收集的重要性,并制订具体的摘抄标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摘抄材料的分类与整理,比如可将摘抄的词汇和语句按写人类、写物类、写景类、述事类分别摘抄或者在不同类别的词汇和语句前进行不同标记,方便日后查找;
也可按不同的主题将词汇和语句进行分类标记,从而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记忆。

2.阅读教学中的写作素材运用训练。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材料积累后,教师还应对积累的这些写作素材的运用进行讲解。首先,应告诉学生如何根据文章的写作主旨选择材料,使写作素材既具有典型性,能够说服和感染读者;
又具有创新性,使行文的角度新颖而独到。其次,应教授学生材料的连接与过渡,包括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过渡,从而使文章的素材能够自然紧密地连接。最后,应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材料的详略安排,从而使文章中心突出,内容饱满。

3.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成文技法讲解。在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以后,应引导其通过适当的写作技法使文章更为传神。文章的成文技法包括文章提纲的书写、开头和结尾的处理、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以开头和结尾的处理为例,开头的技法包括开宗明义式开头、概述式开头和描述式开头,开宗明义式开头即一开始就交代文章的主旨;
概述式开头即在开头时交代事情的大致情况,使读者明白事情发生的背景;
描述式开头即通过描述景物或者人物引导读者进入预设场景。结尾的技法包括总结归纳式结尾、抒情启迪式结尾、呼应开头式结尾,总结归纳式结尾即在结尾处总结全文基本内容和主旨;
抒情启迪式结尾,即在文章最后用形象的语言抒发感情、发出号召;
呼应开头式结尾即在文字上或者内容上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

三、不同文体阅读―写作组合教学应用举例

1.写景类文体。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为例,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⑴本段描写了哪些动植物?⑵本段的景物描写顺序有哪些?⑶本段的修辞手法有哪些?⑷本文的用词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文章描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包括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云雀、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文章涉及这么多景物却没有丝毫凌乱的感觉,反而充满了童趣,显得生机勃勃,原因在于运用了多种景物描述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到春天到秋天、从下而上的植物和从上而下的动物,这些有序的景物描写把多种动植物合理地进行了安排,使文章错落有致、条理清晰,充满童趣的语言使百草园变得有声有色、趣味无穷。

在此次教学当中,我让学生将文中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积累写景类的材料,并通过阅读过程中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写作时各种素材的选择与安排顺序,并让学生体会不同修辞手法对景物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塑造。

2.写人类文体。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写人类文体的典范,文中通过对父亲动作的传神描写,展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让学生理解特定境下的细致描写的特点,体会朴实语言表达出来的深情。在欣赏课文的同时,我让学生学习对父亲动作的描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的情感,从而顺利地由阅读教学迁移到写作教学。在学生领悟文中运用朴实的语言描写动作,进而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后,让学生尝试以同样的方法描写身边的同学,并选几位同学阅读自己的文章,看其他同学是否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动作描写猜测出是班上的哪位同学,以评价学生对动作描写的掌握程度。从了解所阅读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手法,到学会用这些手法进行练笔,再到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与交流,通过此种阅读―写作组合策略,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此种人物描写法,并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加以运用。

3.叙事类文体。在《最后一课》当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2)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手势结尾?(4)全文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思考以上问题,让学生理解如何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用简单的场景描写来渲染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细小事件的描写来展现大的时代和历史主题,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好地围绕主题选取合适的素材。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选择不同时代背景或特定情境,让学生描述这些背景下人们心理状态和生活细节的变化,让学生学会用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阅读和写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对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两者组合教学的策略,从而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夏立宽.初中语文大量阅读研究的策略――“1+3”的课文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2:18-19.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79-81.

推荐访问:描写 大自然 文章 描写大自然文章【五篇】 描写大自然的文章(精选5篇) 描写关于大自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