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统阅读教学【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23 21: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岁月洗涤之后沉淀而成的文化、思想、智慧的瑰宝,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我们可以在饱经风霜后仍能于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传统阅读教学【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传统阅读教学【五篇】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岁月洗涤之后沉淀而成的文化、思想、智慧的瑰宝,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我们可以在饱经风霜后仍能于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
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今的个人乃至社会、国家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与底蕴,更是泽被后世、传承智慧的源泉。

著名学者刘国正曾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堂是得天独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教师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使之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从而让这份巨大的文化珍宝不至于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这也正契合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学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下面笔者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作者及人物形象,汲取他们身上优秀的文化品质,筑成自己充实、健康的精神家园。

文言文阅读文本中无论是作者本身还是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秉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他们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脊梁和精神领袖。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学生定能受到感染和熏陶,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美好健康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亦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顾全大局的胸襟,还有廉颇负荆请罪敢于认错的可贵品质。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密那足以令观者为之动容的孝义。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则佩服于那位早已垂垂老矣的烛之武于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的果敢自信。而在《苏武传》中,我们又感慨于苏武在生命的困境之中仍能义无反顾地手执旄节坚守北海的忠义……

这一个个人物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其身上所流淌着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今读来仍然力透纸背,闪耀着熠熠光辉。而学生在赏析这一系列闪耀着思想光芒,堪称人格典范的人物时定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人格魅力,与之共鸣,并自觉地汲取精神营养与之靠拢。那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也就满足了,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传承同样也实现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典故,引申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文本大多为经典之作,其间流淌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利用文本中层出不穷的文化、文学典故,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贤交流,感受其高尚而纯洁的人格品质以及伟大而深邃的思想智慧,并由此期待助力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修养,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便运用了诸多的典故,我们可以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讲及“窜梁鸿于海曲”时,教师可以提及梁鸿当年因不慎引起火灾损及邻居财物,主动将仅有的财产――猪用来抵债,并无偿为其干活,后来赢得乡邻的一致尊重。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思考他对于责任的勇敢承担,不失为一个信义之士。如若课堂的时间充裕,我们亦可以引申至古圣先贤(如孔孟)对于社会、历史责任的一种担当,从而也就回归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儒家文化。

而讲及“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时,教师便可以回顾“涸辙之鲋”的典故,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一个人于困境之中该如何抉择,从而得出对于生命内在精神的坚守的意义。我想,这份坚守,无论是出于生命本真,抑或是出于精神层面的仁义礼智信,都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足以穿越历史、光照千年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促进真正文明”。而通过这样的引申与挖掘,对学生而言,可以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与生命力,又可以超越文言字词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精神修养和生命品质。对教师而言,既可以让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又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扬。

最后,语文教师应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向传统文化靠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便是为了通过多方的思想交流来实现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蒙和思想的升华。

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时,因文本中蕴涵着一种淡泊宁静的隐士情怀,这是古时相当一部分文人的自我选择和精神追求,所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当一个文人面临人生的困境时,他是该选择归隐还是继续仕途。学生在思考讨论过程中,便会很自然地回忆起孔孟二人关于“隐”与“仕”的选择,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代文人(如李白、白居易、苏轼、林逋、“竹林七贤”等)的具体做法。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最终结论是:选择“仕”该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他能够勇敢、决绝地面对人生的黑暗和困顿,寻求“大我”的精神境界,并造福一方百姓;
而选择“隐”,若是仍旧可以坚持一种人生追求,保持内在心性的高洁,最终幻化为人们精神的敬仰与憧憬,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人生选择。

这样的讨论过程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感染、熏陶的过程。如此,课堂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便融为一体,实现了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读书法;
循序渐进;
居敬持志;
语文阅读

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取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也是分析、判断、推理和创作的心智活动过程。中国历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十分注重“读”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如何将传统读书法应用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各方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按照他的观点,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六大原则,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在此,仅以循序渐进和居敬持志为例,简单分析传统读书法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滥觞于孔子“欲速则不达”和孟子“盈科而后进”的阅读思想。在朱熹看来,书本文章有着深浅难易的不同,作为阅读者的学生有着长幼敏钝的差异。“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所以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来进行。

阅读理解的层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特征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掌握学生的读书进度,逐级提高。要警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急功冒进的现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匆促急迫,知识就不能融会贯通,拔苗助长势必会事倍功半。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点一点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循序渐进的道理不仅适用于语文阅读,也适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用来对照古今的语文教学,更有批评匡正的作用。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朱熹认为居敬持志是读书之本。所谓“居敬”,敬,恭敬,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也是要学生对经典文章及师长的敬仰持敬畏之心。“持志”则是说读书要有坚定纯洁的志向,正所谓“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所以说,读书必须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呼唤师道的恢复,对经典进行弘扬。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道出了师道的纲领。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对经典、对大师、对长辈都心存敬畏之心,尤其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更加要心存敬畏之心,须知五千年来传承的文化,是何等的宝贵。同时要告诫学生“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自己想要攀登的高峰。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学生“好知、乐知”才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研究

21世纪是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如何继续传承下去,已经成为燃眉之急,是需要立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参考传统诵读方法

古人云“曲不离口”,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就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积累语感、领悟汉语规律、丰富语言材料,可以有效地规避死记硬背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学不光要注重概念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的实践,而诵读正是两者的有效结合。诵读不光理解了概念也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从而保证了诵读的质量与效率。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传统的诵读不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激发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第一:在阅读前要假设情境,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老师在恰如其分的地方煽情,不光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石壕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吟诵此诗,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悲痛之情感染给学生。激情的诵读,生动的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展开阅读。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老师的阅读水平要高,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染力,这也是带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之一。

第二:要精心设计授课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经典的时候,可以选择思想感情表达相同的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思考讨论相似情感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感染下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其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加强对文章的诵读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恰如其分的贯穿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新课改中,使其作为主流思想发扬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传统文化;
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面对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当代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令人担忧,他们缺少应有的语文素养、人生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在他们的口语、日记和作文中充斥着大量的诸如“BB”“GG”“SM”“MM”等不伦不类的词语,这与民族的传统语言格格不入。因此,如何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

1、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但是,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令人担忧。

当前的学生们普遍缺乏一种人文的滋养,他们的语言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滑坡,文学素养整体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就明显地暴露出这一点:考生的语文基本功、语言规范性方面出现大量的问题,错别字、网络用语泛滥,民族文化知识匮乏。

当前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吟咏诵读、缺少了感悟体会,使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静态的文化知识学习,未发挥熏陶感染作用,更没有得到突破和创新。

出现学生读不懂、怕读、不读古诗文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小学教育的缺失,又有中学教育定位的偏向。如何让几千年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重放光彩是中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和应有追求。

2、传统文化是建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我们民族的语言一起融注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无形的力量,渗透在阅读教学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实施过程与评价之中。

正如: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所言:语文教育并非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文化过程,是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过程。《全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指出: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把语文教育作为体认民族文化的过程”。

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传统文化现象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各种文化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选文是中华几千年的文章中的精品,完美的形式中蕴含的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就是畅游在民族文化宝库中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我们对中华民族以仁为本、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矢志爱国的精神,敬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尊师重教的传统,注重慎独自爱的个人修养等文化传统的了解大都是从语文课本的阅读中开始的。

由此可见,中小学语文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传统文化意识:教师是文化的承载者,更应当是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文化语文的大环境下,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受教者传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为积极处世的价值取向;
《山居秋螟》、《归园田居》则蕴涵了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旧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过秦论》体现了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古代政治文化;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判断和对英雄的审美认识;
《师说》阐释了尊师重道这一优良传统;
《崤之战》涉及到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语文文化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我们可以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宣扬一种传统的悲秋文化。因为郁达夫自小好读诗书,国学功底很深,传统文化中文士悲秋的情结深深根植于他的灵魂,他为之沉醉,为之倾倒。课文的后半部分,有一段关于秋的议论,他列举了古今中外的赏秋文字,甚至不无得意地宣称“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沉思,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见他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赞同和心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所追求的古都的秋,乃是经过了岁月淘洗的深沉,清、静、悲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本文反映的是作者深深的忧国情怀。郁达夫一生爱国,本文表面上看是作者醉心于清、静、悲凉的秋,其实,作者是为古都的沧桑与颓废而忧伤。国运不济,山河破碎,辉煌一时的华夏文明已衰落;
身世飘零,作为一个弱小的子民,只有病态的感伤。“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此文作后三年,北平就陷落了。敏感的作者,为一座历史名城唱了一曲哀伤的挽歌。通过这样的分析,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既传授了知识,又能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3.2 吟咏诵读,参悟体认: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文赋,教学中首先要反复的吟咏诵读,教师对诵读要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所取代了学生的参悟体认。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自己缺少参与和思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理念,我们可以以“问题”串联课堂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吟咏诵读,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确定“价值问题”,接着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拔,最后老师作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即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如果课堂上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何意义?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收获多少东西呢?只有让学生吟咏诵读、参悟体认,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3.3 立足文本,拓展延伸: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从汉语文化角度来说,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多年。这些是古代文学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礼仪、道德、风俗、审美、建筑、音乐、军事、经济等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中小语文课本中精选的历代作品多为不朽之作,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闪烁出民族文化的光芒。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具体的篇章人手,和学生一道去领略它们的文化精神内涵。学生的文化根底牢固了,语文素质也就不会在浅层次上漂浮,而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文本。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仍有鲜活的生命价值,就因为它们在传承过程中,无论是从传承的对象、传承的范围,还是从传承的途径、传承的方式来看,它们所栖居的范围决不仅仅局限在教材这一方领地里,而是渗透到了当今生活的很多领域里。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文本的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广阔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去浏览《红楼梦》,学习完《氓》、《采薇》可让学生去研读《诗经》中的其他名篇。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自主性;
阅读教学

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时候,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与思想,这些都能够从侧面反映出阅读者的情感、知识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自主性阅读发展。自主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自主性阅读教学能够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主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应用自身的语文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文学鉴赏能力。新课标中明确表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合作、自主以及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有效阅读教学。因此,自主性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自主性学习,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需要为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阅读当中,并对阅读知识的形成、联系与应用途径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并保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采取教师选取阅读教材,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阅读,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再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并最终对文体大意和内涵进行统一讲解。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也致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主性阅读教学能够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进行自我感悟,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并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目前的阅读教材很难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只有对阅读材料进行合理选取和探索,才能实现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积极性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三、提高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为灌输式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教师对文章的大意和内容逐一讲解,其中心任务是对文章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观察;
而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语文教材对传统教学中的观察教学进行了创新与优化,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观察语文阅读教学转变为实践语文学习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前先让学生对语文技能以及动作进行观看,并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动作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2.应用多媒体设备开展阅读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开展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语文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下载相关影视资料,制作成PPT文件或直接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阅读文章,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够更好地开展自我学习,能够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此外,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最新的文献资源,创新阅读教学资源收集途径;
并且多媒体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

2.阅读文章需要具有启发性和复杂性

阅读文章过于简单,学生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偏差,无法有效进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复杂性的阅读文章能够发挥加深学生思考深度和角度的效果,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文章中设计的基础知识,实现操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文章的结构、主旨以及内涵进行探索,然后由小组成员对各自的结论进行分享,最终得出团队结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文章阅读与讨论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进行阅读并对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能够保障阅读学习达到一定的效果。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意义与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惠美英.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东方青年:教师,2013,18(12):47-49.

推荐访问:阅读教学 传统 五篇 传统阅读教学【五篇】 传统阅读教学(精选5篇) 传统阅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