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6篇

时间:2022-09-24 19:20:07 来源:网友投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6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 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授课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6篇,供大家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6篇

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授课人:xxxx时间:XXXX

 前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全会要求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全会要求,应当深刻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结合实际把这一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目录C O N T E N T S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植根于悠远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01我们党是居安思危、富于忧患意识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激发全党全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断将其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力量的光辉历史 02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党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03正视党内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成为全党普遍自觉的意识和修养 0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植根于悠远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第一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内含一种自觉的压力和动力,孕育着清醒、警觉、奋进和坚韧,对涵养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浩然正气和高尚情怀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打开中华传统典籍,忧患意识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一部《诗经》“忧”字出现近百次,其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诗句,反复提醒人们心存戒惧、谨慎从事。《周易》中最早出现“忧患”一词,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概念相反相成,“自强不息”、“安不忘危”、“泰极生否”、“朝乾夕惕”等表述发人深省。历代仁人志士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挚爱,创造了大量饱含忧患意识的经典名言。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纵览中国历史,数千年王朝更迭,就是一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兴衰成败史。商纣王沉湎酒池肉林而罔顾危机四伏、万民咒骂,导致国灭身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雪败辱之耻。唐太宗视魏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呈文为逆耳忠言,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屡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发展机遇,结果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类似例证,不胜枚举。历史反复证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朝代如果有自觉的忧患意识,就往往政治上清醒洞明、奋发有为;反之,则容易陷入骄奢淫逸、麻痹昏聩,离败亡也就不远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植根于悠远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还要看到,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已广泛渗入百姓日常生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绵长的生命力。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民间谚语,像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未雨绸缪,“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船到江心补漏迟”、“小心驶得万年船”、“长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等,都蕴含劳动人民朴素的忧患意识,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总之,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已经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深处,始终砥砺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植根于悠远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我们党是居安思危、富于忧患意识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激发全党全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断将其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力量的光辉历史第二章

 《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这样,原因有很多,始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其中重要一条。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忧患意识相比,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有着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强的担当。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始终葆有高度清醒的忧患自觉。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党中央第二天就发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时代强音,激发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强烈忧患。延安整风运动中,党中央号召学习《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警醒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郑重提醒全党“准备吃亏”、“准备困难”,强调“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又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攻击,明确提出“两个务必”。正是以这样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毛泽东同志慨叹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深刻指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反复警示全党全民族防止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深刻揭示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提出“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是以这样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由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我们党是居安思危、富于忧患意识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激发全党全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断将其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力量的光辉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9次提到“风险”一词;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并列举了8个方面16种具体风险;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系统强调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责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赋予忧患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教育激励全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应对和妥善处置中美战略博弈、新冠肺炎疫情、重大金融风险、香港“修例”风波、所谓南海仲裁案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深刻感悟到,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心怀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肩扛救国富国强国重任,才能在苦难辉煌的百年征程中一次次激发起全民族的昂扬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进而不可逆转地强起来。我们党是居安思危、富于忧患意识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激发全党全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断将其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力量的光辉历史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党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第三章

 经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正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前进道路上,各式各样的漩涡、暗流、险滩绝不会少。从世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发展鸿沟日益扩大,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沉渣泛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蔓延,我国发展将面临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从国情看,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区域不平衡、人口老龄化、意识形态、公共安全、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多,宗教、涉疆、涉藏、涉台、涉港等方面的斗争将更加复杂尖锐。从党情看,长期执政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各种有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还有不少,滋生腐败、形成“四风”的社会土壤还未彻底净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一旦出现就来势汹汹,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连锁性,如果应对不力,就容易造成各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并可能向政治风险传导,使小风险变成大风险、局部风险变成系统风险,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全局,甚至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始终保持如履如临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时刻准备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只有真正做到既解近忧、又怀远虑,才能不断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党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正视党内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成为全党普遍自觉的意识和修养第四章

 总的看,党内大多数同志能够正确认识形势,保持头脑清醒,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但是,面对我们党长期执政形成的有利条件,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可喜局面,面对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盛世环境,党内一些同志包括有的领导干部淡化甚至丢掉了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有的安于现状,盲目乐观,缺乏进取动力;有的囿于眼前,轻视长远,对各种风险挑战缺乏应对准备;有的顾重小我,不谋大局,不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群众疾苦;有的贪图享受,攀比阔气,追求奢侈生活;有的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习惯于听喜不听忧、报喜不报忧;有的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成功的考验。这些虽然不是党内思想和行为的主流,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认真研究并有效解决党内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成为全党普遍自觉的意识和修养,是学习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落实《决议》要求,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增强对党的历史使命的神圣感敬畏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结着数代仁人志士的美好夙愿,寄托着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求索和牺牲奉献,民族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这是何等的令人欣喜和自豪。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的表现和作为,将直接影响民族复兴的进程,这又是何等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新征程上,共产党人应当以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满怀神圣感、永葆敬畏心,锚定远大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自觉把思想和言行同党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矢志不渝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真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正视党内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成为全党普遍自觉的意识和修养

 第二,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增强忧患意识,内在要求我们对成败得失保持清醒,在胜利和顺利面前力戒骄娇二气,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急躁冒进。现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是身处盛世,我们越应当牢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常怀忧患之心,多虑长远之事,做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而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不能因为取得骄人成绩而松弛懈怠,更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得意忘形。第三,加强学习实践,增强担当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增强忧患意识,离不开辨别风险的过硬本领,离不开应对挑战的担当作为。如果丢掉了学习和实践、担当和实干,即使整天忧心忡忡也无济于事,那种只在口头的忧患并不是真正的忧患。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当把心存忧患、勇挑重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的决心和韧劲,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提高识别、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

13 年 5 月理论学刊May. 2013第 5 期总第 231 期Theory JournalNo. 5 Ser. No. 231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和应对执政考验的几个问题张荣臣( 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北京 100091)〔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起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执政以后, 更把这种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结合起来,思考在长期执政的考验下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 共产党必须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深入研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忧患意识; 执政考验〔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 - 3909( 2013)05 - 0016 - 05“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起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执政以后, 更把这种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结合起来, 思考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虽然任何执政党都有一个执政考验问题,但对中国共产党来讲应对执政考验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的执政党,而是要执政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

 因而,所谓执政考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实质是如何长期执政的考验。

 因此,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始终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做到长期执政, 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始终要面对的战略性问题。一、执政是考验,长期执政更是考验现代政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源于议会中的不同利益派别。

 议会体制内的政党也执政, 并且有相对的长期执政, 但不可能有我们所说的长期执政。

 对他们来讲,轮流执政是规律,长期执政并不是规律。

 但马克思主义政党却不是这样。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在资本主义议会体制内 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物。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目的就是革命, “就是宣布不断革命, 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 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1] ( P166)因此,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执政并长期执政,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列宁在《国家与革命》 中发挥了马克思关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无产阶级专政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的思想, 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列宁指出,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不与任何人分享政权, 因为无产阶级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只有它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领导和团结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把资产阶级完全战胜。十月 革命胜利后,按照这一理论,列宁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一党执政的领导体制。

 事实证明,这一体制对于巩固和发展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镇压地主资产阶级反革命势力的复辟活动和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武装干涉和各种颠覆活动, 对于保护工农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政治权利, 建设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 都起了极大的积极的保障作用。

 但同任何一种体制一样,这种体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它是列宁社会主义探索过程的产物,在实践中也会出现和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后来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事实上, 列宁根据当时党和国家机关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重要思想和决策。

 但很可惜, 列宁后来的执政者固化了这种体制,使得苏共在 1991 年丧失了执政地位。

 苏共的教训验证了: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 等 于 现 在 拥 有, 现 在 拥 有 不 等 于 永 远 拥有。”[2] ( P5)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和执政成效的满意程61

 度。

 不管是一党制还是多党制, 一个执政党是否能够长期执政,并不取决于它的主观愿望,而是人心的向背。

 大量事实表明,任何一个执政党,不管它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一旦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甚至蜕变为既得利益集团, 最终必然垮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正经历着执政并长期执政的考验。与苏共不同的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早在延安整风的时候, 毛泽东就号召全党读《甲申三百年祭》, 告诫全党防止腐败, 防止腐化堕落。

 1945 年 7 月 ,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共产党如何跳出先兴后衰的周期率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在 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

 在党取得政权、面临执政考验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更是强调领导干部要审慎地用权。

 1952 年毫不留 情地打掉了 刘 青山、 张子善这两只“大老虎”。

 处决刘、 张二人, 起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对于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重视借鉴苏联党的建设经验,认为像斯大林那样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错误,必须从制度上进行防范。

 1957 年 2 月 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扩大)

 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重要讲话。

 这篇文章在借鉴了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研究了国内的新形势,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总题目下,论述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后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1962 年,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专门强调了民主集中制问题,强调不论党内党外, 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邓小平 1956 年党的八大上在《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中指出的, “执政党的地位, 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

 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3] ( P214)为什么得出这个判断,因为执政就是掌握权力。

 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 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同时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路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搞改革开放, 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认为, 在党的建设上,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出发, 他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 完善党规党法,使党内生活制度化,保证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振聋发聩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他对党的建设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过程中,结合新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深刻阐述。

 因为这一时期无论是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典型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解体了, 作为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老党、 大党垮台了。江泽民在 2000 年 1 月 14 日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指出,从列宁领导十月 革命取得胜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等一批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而到了 20 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了严重挫折。

 他指出,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进程, 向人们、 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

 世界社会主义的这种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究竟为什么会解体? 具有几十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为什么会失去政权?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应该如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开辟光明的未来? 把这些问题思考和研究清楚了, 我们党就会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自 己, 更好地领导人民在新的世纪谱写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71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

 十六大以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反映在党的建设上, 是胡锦涛系统提出执政的“七个范畴”。

 2004 年 6 月 29 日 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和 8 月22 日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诞辰 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都强调了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体现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的思考。201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更进一步指出,我们党面对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 复杂的、严峻的;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 这充分反映了全党对长期执政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体现了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深谋远虑。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把“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写进了代表大会的报告,这本身就是我们党具有忧患意识的反映。二、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执政考验的实质是长期执政。

 回首过去,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难曲折但却依然辉煌的道路。

 展望未来,我们清醒地看到,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深入研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执政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环境,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第一,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认同”的概念在西方, 有学者比如德国 著名 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是用合法性来解释的。

 政治的合法性, 不仅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更表现为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道义上的合法性。

 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道义支持上的。

 我们不能用韦伯的理论来阐述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

 但这一理论也给共产党执政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即共产党如何更好地执政,进而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力的认同。

 早在 1957 年,邓小平就指出:

 “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3] ( P270)中国共产党执政60 多年,党的领导和执政为全国人民所拥护、 所认同。

 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 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 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

 但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不会仅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执政党必须不断变革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资源。

 一个政党, 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 更谈不上先进性, 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 甚至走向失败和垮台。

 因此, 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执政并长期执政的法宝。第二,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应该说,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 就宣布自 己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 而且在实践中也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不能说在历史上共产党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告诉我们,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就无法生存。

 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是这样,掌握政权时也是这样。

 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必须牢牢记取的。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执政以后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 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

 正因为这样, 他们终究要被人民抛弃。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大批党员、干部担任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职务, 手中掌握着这样那样的权力。

 如果拥有了自 己的特殊利益,着眼点和努力方向就会发生偏移,政党性质、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就会发生蜕变。

 “在现实生活中, 确实也有些党员和干部违背党的要求, 他们在人民...

篇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

共产党保持恒久韧性的奥秘 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丏题党课学习 历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中国共产党 史 轨 迹

 中国共产党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所谓韧性,原刜指的是物体受到外力冲击时变形但不易折断的属性,后引申为事物具有顽强持久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99年来,爬坡过坎、克难攻坚,但始终持守CX勇往前行,其奥秘主要在于其韧性:历经内外压力而仍能持续生存、生长幵走向成熟,对外能及时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情势,对内能克服自身懈怠、自满、自足等不良状态,具有强大的弹性、抗逆力、复原力。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中国共产党 建党99周年 全面解读

 崇高的信仰信念支撑

 01 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 02 不断自我革命的勇气

 03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本领

 04 超强的凝聚人民及社会共识的能力 05

 全面解读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中国共产党 建党99周年 01 崇高的信仰信念支撑

 历史轨迹 信仰信念的执着和坚定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的内在精神支撑 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而执着的崇高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至信而深厚的坚定信念  是中国共产党的本和根,  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支撑,  是炼就“金刚不坏乊身”而保持韧性的重要法宝。

 历史轨迹 在中国共产党99年的奋斗历程中 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福,靠的不是物质上的“营养品”而是精神上“钙”的支撑。有了精神上“钙”的支撑,就能心胸宽阔、眼界高进,就能在逆境、困境甚至险境时不沉沦、不摇摆而保持韧性。

 历史轨迹 做到信仰和信念的笃定、笃行,什么力量也很难撼动,正所谓“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 实践表明 提出这样一个重要论断 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全面解读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中国共产党 建党99周年 02 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

 历史轨迹 世界上最可怕的敌人往往不是“他者”而是自己本身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的苦难中诞育,在革命中成长,在建设、改革浪潮中成熟。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危机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的历史教科书 忧患意识是使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的重要主观要件,其意义在于 因为平常乊时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而能防微杜渐、有备无患,从而能根深叴茂而不断长成参天大树。

 历史轨迹 中国共产党始终传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怀抱“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的心态,秉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不断克服面临的“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强调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戒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如果缺乏风险意识和危机感,就会丧失前行的动力和压力,最终因难以应对困境而付出惨痛代价

 全面解读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中国共产党 建党99周年 03 不断自我革命的勇气

 历史轨迹 勇于幵善于迚行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乊所以能保持韧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价值在于 能靠自身的免疫力清除侵入肌体的病毒,能拿起手术刀刮骨疗毒、祛病疗伡,从而保持肌体的纯洁和先迚。

 这种自我革命的勇气、魄力和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历史轨迹 仸何一个组织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困局、遇碰挫折,关键在于如何从危中寺机以摆脱困境 贪污腐败是一些政党丧失韧性的重要症结。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人民群众最痛恨的,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伡力。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抑戒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使自身肌体保持健康的良性运行状态而具有韧性。

 综观世界各国政党,真正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能始终如一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幵敢于向体内病灶“开刀”的,可以说少乊又少

 全面解读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中国共产党 建党99周年 04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本领

 历史轨迹 一个人、一个组织要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而具有恒久的韧性,学习是不可戒缺的重要环节和内生机制 重学习幵善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的独特气质和品格,其价值在于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了能力补给和源源不断的新鲜能量。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学习而不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从而使自身的韧性不断得以巩固、强化和更新

 历史轨迹 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学习提升自身革命能力、执政能力三个特点 中国共产党认为,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力戒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是奔着解决问题的路径而去的,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即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中国的具体现实难题,因而“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运用结合 无论在革命戓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注重学习。

 注重领寻带头、示范 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迚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乊一就是通过学习克服“本领恐慌”。

 把学习视作一种政治责仸

 全面解读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中国共产党 建党99周年 05 超强的凝聚人民 及社会共识的能力

 历史轨迹 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迁、社会革命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无论何时、何地、何事纯粹以人民利益为考虑问题的逻辑起点。

 这种能力的深刻价值 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的坚实社会基石 这种能力 以为人民谋并福、为民族谋复兴为CX和SHIM的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人民乊根本大利。

 历史轨迹 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永远持守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的最基本的一条经验是一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幵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历史轨迹 需要一定的社会认同基础,需要具备凝聚内外共识的能力,这也是其合法性基础巩固与否、正当性充足与否的重要标识。在多元基础上寺求统一性,建构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从而为实现既定目标同心同向地前行。如果一个政党在内部形不成共识,就会一盘散沙而缺乏凝聚力;如果在外部形不成共识,就会群龙无首而缺乏社会引领力。

  政党要有韧性

 历史轨迹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不同时期有效凝聚共识的三个原因 其一 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提出凝聚最大共识的方针政策,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

 其二 促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迚步的精神支撑,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注重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三 开发协商民主资源。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政治创造,早在陕甘宁边区就已开始建构幵施行“三三制”这种协商民主形式。

 历史轨迹 中国共产党的韧性 概括的说 崇高的信仰信念支撑是价值基础,从理念深处为保持韧性提供理想“航标”; 一以贯乊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思想基础,从精神方面为保持韧性提供意念定力; 不断迚行自我革命的勇气确保了组织基础,从组织维度为保持韧性提供人才资源;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本领则从内在素质方面为保持韧性提供主体自觉; 超强的凝聚人民及社会共识的能力提供了认同基础及社会基础,从意识形态建构方面为保持韧性提供思想要素,幵从社会层面为增强韧性提供环境支持。

 谢谢您的聆听 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丏题党课学习 历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中国共产党 史 轨 迹

 25% A 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

 50% B 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

 75% C 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

 90% D 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息请在此处添加您的信。

 备 用 页

 4873,834K 5258,487K 258,487K 添加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

 添加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

 添加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

 备用页

 备 用 页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戒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幵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戒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戒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幵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戒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戒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幵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戒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戒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幵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戒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 添加标题

 备 用 页 您只需点击图片,然后通过右键找到填充图片,就可以换成您的图片而不影响效果。

 添加标题 您只需点击图片,然后通过右键找到填充图片,就可以换成您的图片而不影响效果。

 添加标题 您只需点击图片,然后通过右键找到填充图片,就可以换成您的图片而不影响效果。

 添加标题

篇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

意识:党史文化的重要传统来源论析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从文化视角看,忧国忧民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党史文化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精华,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居安思危的理念、情感、行为和精神。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这种忧患意识都是党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及其体现。

 【关键词】忧患意识;传统文化;党史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步新娜,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生,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魏继昆,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387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3)03 - 0045 - 04 历史证明,追求的价值目标越高,使命感越强,忧患意识愈烈。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奋进发展的历史征程中,曾遇到了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内忧外患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在面对威胁、迎接挑战、促进发展的实践中,历代有作为的领袖人物及其觉醒民众,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在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上,逐渐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深厚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因而从文化视角看,忧国忧民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党史文化的重要来源。

 一、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忧患意识之定位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贤的忧患哲学 在古圣先贤中,儒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亚圣的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表达了“忧患意识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的理念。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经典篇章融入孔孟之道,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走向一直产生着深刻影响,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来自于对实践的总结。孟子曾列举了多位曾经饱受磨砺和艰难困苦,而后得以出将入相的名士,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品性和意志,并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经典结论。在孟子看来,人们在忧患中经受磨炼,最重要的是培育一种基于高尚理想和志向的精神,即“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精神和情操。孟子的忧患哲学与《易经》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理念异曲同工。纵览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百家争鸣的各个学派几乎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都是未雨绸缪的哲学警醒和卓越的识见。

 (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士人之忧思 自秦汉起,随着中国士大夫阶层逐渐成为治世的主体,“忧患”意识也逐渐成为古代士大夫的自觉追求。历史昭示来者,“忧患”总是与国家的兴衰治乱联系在一起的。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文人治理是宋代政治的显著特征,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文士阶层广泛参与政治并逐渐成为丰体.形成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在宋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兼有学者、官员二重身份的士大夫阶层以承先贤法脉,启后学风范为追求目标,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传统,并积极地在政治活动中付诸实践。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所展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襟怀,为历代怀着修齐治平抱负的士人所传诵与效法。继孔孟之后,杰出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评价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此语道出了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对古圣先贤忧患哲学继承和发扬的本质,即“忧患”直指“天下”。而后“生于忧患”的警醒升华为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为国为天下的责任担当。

 (三)“识字忧患始”:古人忧患之境界 中国文化,忧患之文化也。人生识字忧患始,是苏轼诗中名句,也是历代士人皆知的道理。这句名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解读为人生从开智启蒙时,忧愁和苦难就伴随而来:也可以解读为因为识字而有了思想和主张,懂得了忧国忧民。无论怎样解读,忧患意识都是历代士人和社会精英普遍保持的一种对现实和未来问题的思考模式,深刻的影响到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镌刻出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气节,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怀。

 来源:http://www.lunwendaixie.net.cn 论文代写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某些有远见的学者和社会精英在抒发其“忧患”情怀时,视野更加开阔,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迫切要求。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就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在其著作《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道黄宗羲的言论“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的民主精神对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直至 19 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炮火开启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人们关注国家兴衰存亡的“忧患”意识又重新成为历史的强音。家国天下的忧患情怀,再次升华为放眼世界之后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未来的担忧。“忠君报国”的抱负演化为“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古代忧患意识成为民主革命先驱反对列强侵略和实现改变国体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资源。先驱者们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不屈不挠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不仅与古代“忧患”意识一脉相承.更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主题。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正因为它并不是消极的悲观和厌世态度,而是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精神是进取的、向上的、有为的。

 二、忧患意识是党史文化的重要来源和内容

 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精华,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对忧患意识的继承首先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先进性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更体现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坚持传承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大河流水滋养了华夏人文初祖,上古先民选择了农业文明使族群得以繁衍进步生生不息,电使中华民族在近五千年的可记载历史中,不断积累并创造出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对忧患意识的传承是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决定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一如既往的继承和发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包括忧患意识在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松懈、不动摇、不退缩,始终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综观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相结合,通过批判地继承,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忧后乐”为价值取向,以忧国忧民忧党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忧患观,由此赋予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强劲精神动力。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相结合,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因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必然被中国共产党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鲜明特点,其实质是与时俱进的。

 从现实看,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忧患意识,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不是中国古代忧患意识的简单再现,而体现在为民族复兴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伟大目标上。中共十六大报告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郑重写上: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切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清醒,它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的内涵及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忧国忧民忧党为主要内容,以忧患与图强的辩证统一为根本特征,以推动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为目的的一种重要思想意识。这种思想的特质在于居安思危。“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问题、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从时间角度看,是反思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从空间范围看,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重要理念,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它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理论依据,建立在科学忧患观的基础之上,是对国家民族命运、人民利益和自己政党发展的不懈探索后所产生的精神自觉。其次,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一种问题意识、矛盾意识、怀疑意识。特指不满足于现状,在理性反思中总结经验,在积极批评中揭露错误,在肯定中发现潜在问题的一种前瞻性意识。再次,这种忧患意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这种思想意识是在居安思危意识指导下的防患于未然的行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坚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努力提高消忧弭患能力,进而达到图强的目的。最后,这种忧患意识也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相共生。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又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将化为现实,这二者紧密关联并相得益彰。

 (三)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党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核心看,党史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制度和精神。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并列的,其中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党史文化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世界观层面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无疑是党史文化的灵魂。而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探讨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忧什么、为何忧、怎样忧的问题,即忧患观问题,无疑极为重要。在现实中可有两种忧患观: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特别是从当今世情、国情和党情出发,以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激发人们建设美好未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而形成的科学的理性的忧患观;另一种是从个人本位出发,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核心,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而形成的狭隘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非科学的忧患观。

 从历史层面看,党史文化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伴随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多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拓实践和大力推动,就不会有党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力开拓,也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从现实层面看,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因如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史文化建设的新起点。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共产党十分清醒,郑重地告诫全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当下,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盛世”之下作“危言”,是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深刻体现,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动力,也是加强党史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内容。

 三、弘扬忧患意识传统,推进党史文化建设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篇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全会要求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全会要求,应当深刻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结合实际把这一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植根于悠远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内含一种自觉的压力和动力,孕育着清醒、警觉、奋进和坚韧,对涵养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浩然正气和高尚情怀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打开中华传统典籍,忧患意识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一部《诗经》“忧”字出现近百次,其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诗句,反复提醒人们心存戒惧、谨慎从事。《周易》中最早出现“忧患”一词,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概念相反相成,“自强不息”、“安不忘危”、“泰极生否”、“朝乾夕惕”等表述发人深省。历代仁人志士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挚爱,创造了大量饱含忧患意识的经典名言。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纵览中国历史,数千年王朝更迭,就是一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兴衰成败史。商纣王沉湎酒池肉林而罔顾危机四伏、万民咒骂,导致国灭身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雪败辱之耻。唐太宗视魏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呈文为逆耳忠言,虚心纳谏,成就“贞

 观之治”。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屡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发展机遇,结果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类似例证,不胜枚举。历史反复证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朝代如果有自觉的忧患意识,就往往政治上清醒洞明、奋发有为;反之,则容易陷入骄奢淫逸、麻痹昏聩,离败亡也就不远了。还要看到,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已广泛渗入百姓日常生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绵长的生命力。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民间谚语,像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未雨绸缪,“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船到江心补漏迟”、“小心驶得万年船”、“长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等,都蕴含劳动人民朴素的忧患意识,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总之,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已经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深处,始终砥砺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二、我们党是居安思危、富于忧患意识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激发全党全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断将其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力量的光辉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这样,原因有很多,

 始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其中重要一条。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忧患意识相比,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有着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强的担当。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始终葆有高度清醒的忧患自觉。1937 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党中央第二天就发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时代强音,激发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强烈忧患。延安整风运动中,党中央号召学习《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警醒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郑重提醒全党“准备吃亏”、“准备困难”,强调“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又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攻击,明确提出“两个务必”。正是以这样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毛泽东同志慨叹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深刻指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反复警示全党全民族防止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深刻揭示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

 种危险”,提出“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是以这样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由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9 次提到“风险”一词;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并列举了 8 个方面 16 种具体风险;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系统强调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责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赋予忧患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教育激励全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应对和妥善处置中美战略博弈、新冠肺炎疫情、重大金融风险、香港“修例”风波、所谓南海仲裁案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深刻感悟到,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心怀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肩扛救国富国强国重任,才能在苦难辉煌的百年征程中一次次激发起全民族的昂扬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进而不可逆转地强起来。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党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经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正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前进道路上,各式各样的漩涡、暗流、险滩绝不会少。从世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发展鸿沟日益扩大,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沉渣泛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蔓延,我国发展将面临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从国情看,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区域不平衡、人口老龄化、意识形态、公共安全、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多,宗教、涉疆、涉藏、涉台、涉港等方面的斗争将更加复杂尖锐。从党情看,长期执政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各种有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还有不少,滋生腐败、形成“四风”的社会土壤还未彻底净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一旦出现就来势汹汹,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连锁性,如果应对不力,就容易造成各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并可能向政治风险传导,使小风险变成大风险、局部风险变成系统风险,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全局,甚至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始终保持如履如临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时刻准备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只有真正做到既解近忧、又怀远虑,才能不断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四、正视党内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成为全党普遍自觉的意识和修养总的看,党内大多数同志能够正确认识形势,保持头脑清醒,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但是,面对我们党长期执政形成的有利条件,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可喜局面,面对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盛世环境,党内一些同志包括有的领导干部淡化甚至丢掉了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有的安于现状,盲目乐观,缺乏进取动力;有的囿于眼前,轻视长远,对各种风险挑战缺乏应对准备;有的顾重小我,不谋大局,不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群众疾苦;有的贪图享受,攀比阔气,追求奢侈生活;有的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习惯于听喜不听忧、

 报喜不报忧;有的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成功的考验。这些虽然不是党内思想和行为的主流,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认真研究并有效解决党内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成为全党普遍自觉的意识和修养,是学习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落实《决议》要求,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增强对党的历史使命的神圣感敬畏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结着数代仁人志士的美好夙愿,寄托着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求索和牺牲奉献,民族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这是何等的令人欣喜和自豪。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的表现和作为,将直接影响民族复兴的进程,这又是何等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新征程上,共产党人应当以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满怀神圣感、永葆敬畏心,锚定远大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自觉把思想和言行同党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矢志不渝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真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第二,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增强忧患意识,内在要求我们对成败得失保持清醒,在胜利和顺利面前力戒骄娇二气,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急躁冒进。现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是身处盛世,我们越应当牢记“满招损、谦受益”

 的道理,常怀忧患之心,多虑长远之事,做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而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不能因为取得骄人成绩而松弛懈怠,更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得意忘形。第三,加强学习实践,增强担当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增强忧患意识,离不开辨别风险的过硬本领,离不开应对挑战的担当作为。如果丢掉了学习和实践、担当和实干,即使整天忧心忡忡也无济于事,那种只在口头的忧患并不是真正的忧患。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当把心存忧患、勇挑重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的决心和韧劲,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提高识别、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练就大心脏、宽肩膀、铁脊梁,遇险不乱、处变不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火热的实践熔炉中百炼成钢。第四,以强烈的斗争精神应对风险挑战,做到难不住、压不垮。风险挑战面前,视而不见不行,躲避退让也不行,逡巡蹑足同样不行,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闯关夺隘、应对有力。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当摒弃一切畏首畏尾、一切消极懈怠、一切瞻前顾后,始终保持狭路相逢勇者胜、不破楼兰终不还、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讲究斗争艺术,把握斗争规律,不在艰难险阻前低头,不在泰山压顶下退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第五,保持艰苦奋斗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靠的都是艰苦奋斗,正所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虽然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共产党人,应当从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精神养料,永葆艰苦奋斗政治本色,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拼搏奋进、不耽于享乐,都厉行节约、不奢侈浪费,矢志以顽强奋斗、永远奋斗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铿锵乐章。

篇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

· 2022 年第 2 期 ·学习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沈小平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对于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一、充分认识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居安思安则危,居安思危则安,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难以基业永固,一个没有危机观念的国家难以社稷长久。进入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党中央向全党强调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具有强烈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中华民族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基因密码。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创造辉煌与历经苦难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始终恪守“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经验教训,秉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准则,居福安之境,虑危殆之险,将备豫不虞、防微杜渐深深植入心灵深处,积淀为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集中表现为对自我人生状态的深沉反思,对民愿民瘼的深彻忧戚,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远洞察,对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深执抗争。中华民族成为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忧患意识就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重要基因。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把忧患意识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忧患意识时刻警醒着共产党人戒骄戒躁、保持清醒;也鞭策着共产党人自我革命、不断进取。细数建党百年历史,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心存家国、长怀忧患,肩扛救国富国强国重任,才能数次绝处逢生、化险为夷,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应对一次次风险挑战,化解一次次重大危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使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24· 2022 年第 2 期 ·学习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进而不可逆转地强起来。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越是风平浪静之时,越要有迎接惊涛骇浪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当前,我国整体发展形势向好,但我们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近年来“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交替出现,更是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树立风险排查和危机应对意识,尽早尽快发现问题的苗头,提高实时预警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感知风险、防范风险、消除风险。坚持自我革命、解决自身问题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当前,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既面临“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面临“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我们必须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煅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二、准确把握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全党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意在提醒和警示我们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不可知事物将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预判和警觉,对将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带来的消极作用作出前瞻和防范,其实质在于有备无患、未雨绸缪、趋利避害,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发力,通过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减少危险或灾难的发生。必须树牢“凡事从最坏处准备”的底线思维。运用底线思维,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防范风险挑战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是不可逾越的界限,一旦底线被突破,就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酿成难以承受的后果。实践证明,看不到风险是最大风险,看轻了风险会产生更大风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常观大势、常思大局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锤炼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力。必须保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00 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准确把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坚决摒弃“鸵鸟心态”,努力在最佳时期解决突出问题。必须注重“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源头治理。“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急难险重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 , 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

 25· 2022 年第 2 期 ·学习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废立之间看预见、见水平。预见精准,事半功倍;谋划失当,事倍功半。只有高度重视建立风险隐患监测排查、预测预警机制,及时觉察矛盾风险挑战演变,“松风一起知虎来”,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掌握真实信息,准确分析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斩断“风险——隐患——事件——灾难”的发展链条,将矛盾风险挑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稳中求进”,要求我们在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和准确研判世情、国情、党情,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也要看到困难和挑战。实践证明,有了“稳”这个基础和前提,才能更科学地、更持久地推动“进”;有了“进”这个动力和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稳”。稳中求进,“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进”是目的,是取向。我们必须牢记“稳”就是底线,“稳”是第一位的,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切实做到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三、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最好的践行。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以深切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努力续写好时代新篇。提升理论修养是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研究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同志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象地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能使我们看得更远,显微镜能使我们看得更细。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着重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思维、科学方法、战略策略,着力提高认识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一往无前、行稳致远。敬畏“兴亡之道”是关键。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要通过历史学习特别是党史学习,永葆对“兴亡之道”的敬畏心,心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矢志不渝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真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发扬斗争精神是动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必须坚定斗争意志,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要敢于直面风险挑战、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攻坚克难。同时,我们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

 26· 2022 年第 2 期 ·学习斗争实效相统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继续艰苦奋斗是保证。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鲜明作风,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党的艰苦奋斗史。从井冈山上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路上咽野菜、啃皮带,再到延安简陋逼仄的窑洞,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践行“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拼搏奋进、不耽于享乐,让艰苦奋斗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提升担当本领是正道。讲发现问题的敏锐,讲直面问题的担当,讲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要下大气力苦练内功,提升履职尽责能力,自觉加强学习,不断积蓄力量,做到厚积薄发;注重实践培养,从做好手头工作开始,把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作为提升能力、锤炼意志的阶梯。只有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责任编辑:孙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锚定大事狠抓落实—— 深入学习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王海涛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创造性地提出了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这是贯彻落实“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步的具体实践,是抓好“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的重要载体,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全局。

推荐访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产党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