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太阳教案【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13 12:10:05 来源:网友投稿

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方式勇于表现,勇于创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美术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小班美术活动1#活动目标: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个太阳教案【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四个太阳教案【五篇】

四个太阳教案范文第1篇

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方式勇于表现,勇于创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美术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美术活动1#活动目标:

1、运用搓、团圆、压扁等技能组合表现平面的花。

2、乐意积极动手塑造,体验成功的快乐。

3、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橡皮泥、泥工板、花朵图片、教师示范示意卡片。

活动过程:

1、欣赏花朵图片,感受花朵的美丽

"你喜欢这些花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复习花的构造

"每一朵花都是一家人,有花蕊妈妈,花瓣宝宝,和叶子爸爸。我们共同阅读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初步出示花的各部分并拼接。

3、教师示范塑造花朵

引导幼儿说说"花蕊妈妈可以用什么样的形状?花瓣宝宝要怎样围住花蕊妈妈?叶子爸爸的手要牵在哪里?"

步骤:(1)揉一揉,把泥揉软,再搓一搓,变成长条形

(2)一小团,揉一揉,团一团变圆形,再压一压变成"花蕊妈妈"

(3)剩下的分成几部分,分别揉一揉,搓一搓、压一压,变成自己想要的"花瓣宝宝"的造型,然后一一围在"花蕊妈妈"旁边。

(4)绿色的橡皮泥,揉一揉,团一团,压一压,变成"叶子爸爸"。

4、幼儿创作,教师提醒幼儿要先把橡皮泥揉软了,再进行创作,要注意把橡皮泥团光滑了。

鼓励幼儿创作出不同造型的花。

5、欣赏评价

重点引导幼儿欣赏花朵的造型,教师重点评价幼儿技能与创作表现。

教学反思:

1、教学准备的较充分,教学来源与生活实际,虽然没有实物,但是课件的制作却弥补了这一不足,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3、环境的创设合理,把幼儿带到了舒适的教学环境中,为教学营造了个好的氛围。

#小班美术活动2#活动目标:

1、认识树叶的颜色、形状和特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

2、学习画树叶,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

3、游戏"帮树妈妈穿衣服",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关爱树木的意识。

活动重点:学会画树叶

活动难点:怎样帮树妈妈穿衣服才美丽

教师准备:树叶的实物,课件《美丽的树叶》,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

幼儿准备:彩色画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幼儿听儿歌《小松树快长大》进入课堂,教师问:"小树快长大离不开谁呀?"(树叶,树根,树干)"那大树的宝宝是谁呀?"(树叶)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学画树叶好不好呢?

二、观看树叶

1、教师出示树叶:几种形状不一的树叶:枫叶、竹叶、梧桐树叶、槐树叶、银杏树叶等。

2、让孩子观察树叶的颜色(红、黄、绿)

3、让孩子观察树叶的形状(扇形、心形、手掌型……)也可让孩子意会一下,不需要都说出形状的名字。

4、让孩子摸一摸树叶的构造(叶柄、叶脉、叶片)

5、导入画树叶

三、学画树叶

1、让孩子仔细观察教师示范画树叶的步骤

2、孩子学画,教师巡视指导

3、孩子练习画树叶

四、游戏"给树妈妈穿衣服"

1、教师播放课件《美丽的树叶》让孩子观看树叶的美丽。

2、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他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他们好吗?

3、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让孩子在上面添画树叶,可以进行创意性的绘画,看谁画得最美丽。

4、作业展示:评选出好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把作业粘贴在好孩子园地上,以供大家观赏学习。

五、户外寻树叶

在音乐声中领孩子到外面去捡拾树叶。

#小班美术活动3#活动目标:

1、学习绘画小蜗牛。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春天的大背景图一张,水彩笔、油画棒、黑板、粉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背景图,老师讲述画面内容。

师:春天来了,红红的太阳照着大地,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着,小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着,地上的小草变绿了,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

(二)老师在大背景图上范画(边讲故事边画)

师:睡了一冬的小蜗牛也想出来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它从自己的房子里先伸出圆圆的小脑袋,东瞧瞧西看看,然后将身体慢悠悠地爬出来,它坐在那,张着小嘴,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小蜗牛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它想:要是能跟我的好朋友在一起,那该多好啊!我的好朋友在哪呢?小朋友,你们愿意帮我找到我的好朋友吗?

(三)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师:小蜗牛的朋友长得什么样呢?它和小蜗牛长得差不多,咱们来看看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师:它身上背着重重的房子,圆圆的头,一对短触角,一对长触角,一张小嘴,还有弯弯的身体。

提问:小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幼儿回答,老师可出示实物,如没有实物,老师在黑板上范画)

(四)幼儿在大背景图上绘画,老师巡回指导。

师:小蜗牛都等急了,咱们快来用画笔把它的朋友找出来,这样它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了。

(五)结束:小蜗牛看见这么多的好朋友,心里特别的高兴,来,咱们和小蜗牛一起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听音乐,做游戏)。

#小班美术活动4#活动目标

1、能顺利地画圆和放射性线条

2、能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

3、感受太阳给大家带来的温暖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勾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导入:一个勤劳小宝宝,天一亮就上工若有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让幼儿猜出谜底(太阳)

(2)出示太阳。师:“今天,老师就把太阳宝宝请来了,你们看太阳宝宝怎么啦?”

(3)教师讲述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

师:太阳宝宝身上本来有许多漂亮的光芒,就在来幼儿园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位太阳公公,太阳公公年纪大了,身上没有了光芒,生病了。于是,

太阳宝宝就把自己的光

芒全给了他。太阳宝宝的光芒给了太阳公公,他也就失去了笑脸。我们小朋友怎样来帮助太阳宝宝呢?

2、范画展示,引导孩子欣赏画面,学习装饰太阳宝宝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太阳宝宝的脸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红色的)它的光芒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现太阳的光芒,说说:你想画什么样的光芒,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点、线和各种颜色来表现,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

答,在操作纸上画一画,

帮助幼儿学习装饰的基本方法

3、交待绘画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用笔勾画出太阳宝宝的基本形象,然后用油画棒进行涂色

(2)鼓励幼儿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太阳光芒和太阳宝宝的笑脸

(3)教师交待绘画要求,提醒幼儿选择鲜艳的色彩装饰太阳宝宝

(4)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地在纸上进行装饰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太阳宝宝,让幼儿说说:你最喜欢的太阳宝宝,并说出原因

绘画《暖暖的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亲身感觉到的事物,对于小班幼儿非常熟悉,幼儿也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我以暖暖的太阳为主题,把

目标定位于通过绘画让幼儿在了解太阳的外形、颜色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及放射性的线条,学会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并让幼儿感受到太阳带给

大家的温暖。

教学亮点:

1、兴趣是的老师,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用拟人化的手法,设计了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简短、生动的小故事,一

下就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幼儿进行了一次乐于助人的爱心教育,一举两得。

2、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问题,从具体的内容,有方向性地引导幼儿大

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认识,对太阳的外形、颜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3、注意了幼儿绘画技能的培养。

小班幼儿才接解绘画,如何勾画,如何上色还是一张白纸,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认真的示范和详细的

讲解,让幼儿进行了书空练习,从一开始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启示:

1、长期以来,我们在上美术活动时都忽略语言方面的技巧,语言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精辟性。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幼儿乐学、好学,能引

导幼儿多看多思、各抒己见,发表出自己观点的问题。提问的导向性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所以,教师不但要

在语言活动和要在教学中时刻注意提出有效性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幼儿能真正的去体会,去感受,去评析。

2、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这就须要给幼儿表达的充足的时间。

3、在幼儿绘画时,要鼓励幼儿大胆的作画,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要太过于注重结果。

#小班美术活动5#一、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紫三种颜色,学习使用彩色笔在一定的空间内涂色。

2、观察教师的示范,探索学习顺着一个方向细心地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涂色。

3、乐意使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涂色。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每人一盒彩色油画棒。

三、活动过程

1、迁移使用蜡笔的经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书上有什么?汽车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这辆汽车变得比较漂亮呢?

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可以使汽车变漂亮。我也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不同颜色的油画棒给汽车穿上漂亮的衣服。”

2、引导幼儿观察画册第9页图形。

提问:画册中有几种图形?圆形是什么颜色?正方形是什么颜色?长方形是什么颜色?

除了有图形,你们还看到什么?小汽车,好看吗?现在,我们把它装饰漂亮,好吗?怎么装饰,要按要求来。你们看,汽车的什么地方是圆形?什么地方是长方形?什么地方是正方形?圆形的轮胎要涂红色,正方形的窗子要涂黄色,长方形的车身要涂紫色。

3、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涂色要求:

①要顺着一个方向涂色。

②涂色过程中要经常更换自己手中的蜡笔,让自己的颜色更加漂亮。

③注意尽量不要涂到外面。

(2)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师观察幼儿是否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提醒大家细心地给汽车涂色。

4、音乐游戏:开汽车。

大家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队长汽车,听着音乐边歌唱边向教室外开去。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小班美术活动方案设计【5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设计方案【5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方案5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实施方案【5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方案实施方案5篇

小班美术活动方案设计

小班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方案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活动方案5篇

小班艺术领域活动方案【5篇】

2020小班艺术活动方案【5篇】

四个太阳教案范文第2篇

一、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Ⅰ.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每组选两人为一个演示组,采用组合动态演示的方式,演示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动态过程。通过演示和分析对比教材“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特征,从中认识并表述公转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热情。

Ⅱ.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虚拟地球的绕日公转运动,通过分析对比教材“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利用软件继续动态演示地球公转运动,通过分析教材“黄赤交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弄清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

Ⅲ.通过分析对比教材“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思维,并归纳出一般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但不一定为90°;
②昼半球:太阳高度>0°;
夜半球:太阳高度

Ⅳ.利用Flash动态图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对比教材“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Ⅴ.通过分析对比教材“阳光花园小区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分析赵亮家人的困惑。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事先收集的图文资料,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南京哪些小区由于楼间距不够,导致低层住户采光困难的现象和实例,并分组讨论城市小区建设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阐述观点)

Ⅵ.通过对比分析教材“昼弧和夜弧”图,指导学生读图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播放动画“春分―夏至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教材“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和“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②昼夜长短和纬度高低有何关系?③极昼范围如何变化?此后情况又如何?继续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同时教师提供南京和北京最近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进行佐证。

Ⅶ.通过阅读教材“四季的划分”知识窗,引导学生理解四季的意义,区别天文四季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和我国四季的划分。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Ⅷ.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开放,地球五个热量带划分的依据从直观的感性认识来看:取决于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从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来看:地球的五个热量带实际上是不同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是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的体现。

二、课堂活动组织和实施

活动1: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征

【活动内容】通过分组动态演示和读图,认识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合动态演示、读图对比分析,分组展示,其他小组代表点评并指出问题或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理论依据】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在活动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其他小组的评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表1)。

【活动后续】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活动内容】观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活动形式】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通过读图分析对比,理解黄赤交角,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软件动态演示地球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球运动,提供逼真的地球公转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

【活动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表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

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和Flash动态图的演示,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学生观察教材图和Flash动态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Flash动态图创设“逼真”的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即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和学案教学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分析总结,完成学案,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实现高效教学。

【活动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b.冬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c.春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递减。

【活动后续】开展课外地理实验,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撰写测量报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活动内容】通过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低楼层住户采光不足的问题。

【活动形式】搜集资料和照片,走访调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展示。采用自由辩论的形式,阐述如何实现城市小区建设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验入手,使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增强学生关心城市建设的乡土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认为智力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认知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就是有机体智慧活动的目标。该活动设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现个体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已有的相关经验。

【活动练习】

我国很多地区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不同季节,倾斜角度应如何调整?

活动5: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和动画演示,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通过读图、观察分析对比、动画演示,自主学习,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活动练习】昼夜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日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

(2)赤道上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_____________夜_________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_______。

(4)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何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

活动6:四季的更替

【活动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和“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活动形式】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虚拟三维地球仪”的动态演示,观察思考,完成思维导图并抢答。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依据】“精致理论”认为,如果信息要在记忆中存储下来,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便必须从事对某种材料的认知重组或精致。活动过程中,通过抢答的方式,并让抢答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解释成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练习】完成图1所示框图。

活动7:五带的划分

【活动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观察并思考: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活动形式】学生读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抢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练习】

(1)五带划分的界线: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_________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小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

四个太阳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d”字符号万方安和温暖光明轮回永生国泰民康

中图分类号:J5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70-02

中国古代的建筑规格一般均采用“一正两厢”的格局,但“万方安和”轩是特例,它每间皆见方,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合计33间,以符号“d”为建筑平面,仪态雍容大方,为中国古建形制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图1)。为什么雍正要在圆明园里建造这个奇特的“d”轩,名为“万方安和”?“d”字符号被赋予了哪些文化内涵呢? 文章将详细说明。

1“d”在中国的出现

根据王锡昌和饶宗颐两位前辈的研究,“d”不是文字,而是符号。学术界某些领域认为“d”是外来物,是通过佛教的传播而出现的。其实不然,早在佛教传播之前,古代中国文明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的“d”。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中发现了一个以鸟喙为象征的四鸟呈“d”中心的陶盘;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陶器上出现多个“d”;内蒙乌拉特后旗卜尔罕图山的岩画、新疆沙雅出土的汉魏时代的人工蚀花石珠上都有“d”的出现。其中以马家窑出土的“d”字符号陶器数量最多,也是学者们研究最深入的。“d”还见于殷代甲骨文,根据饶宗颐前辈的研究,可知远在殷世,“d”与“万”、“d”三文,互相通借,以“d”为“d”,在契文亦有此种现象,这是与佛教的“d”义毫无关涉的1。“d”字符号早已存在于世界各大古代文明中,虽然各国“d”的旋转方向不同,但是所呈现的图形却是惊人的相似2。

2“d”的运用

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一个图腾崇拜的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于难以把握的自然现象,常出于猜测,而猜测完全是以直观经验为依据的。

每天都会起落的太阳成为先民首要“认识”的自然现象。他们认为太阳是一种伟大的精灵:太阳离开时,黑暗和恐惧袭来;太阳出现时,寒冷和灾难被赶走,光明随之到来,带给人们温暖和希望。于是,先民便对“神奇”的太阳产生了恐惧和崇拜,并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恐惧创造神”,这是一种“在想像里并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表现。既然人与自然无法截然分开,则先民很容易将自然现象和动物人格化,将人的意识附于它们。原始器物上多有表现的圆圈图案,代表的是先民们心中最崇拜的太阳,那么太阳里边的“d”上为什么通体都画上了毛呢?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志安认为,这个图案表现的是飞翔的太阳鸟。先民无法用天体运行的知识去解释太阳绕着地球运转的现象,所以他们认为太阳之所以每天从东向西运行,是依托鸟背负太阳的飞行。远古时期“金乌负日”传说的便由此得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鸟的图案更加抽象――头部略去了眼睛,左翅向下,右翅向上,形成了似乎能转动的“d”,“d”也就被赋予了循环往复的涵义。四川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亦是古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所以,关于太阳崇拜是“d”起源之一的观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3“d”的演变

另一个被学者大多认同“d”起源的观点,是对火的崇拜。亘古以来,金碧辉煌的太阳辉映着地球,滋润着万物生长,有了太阳的光亮,先民就不惧黑暗,有了太阳的温暖,先民就不惧寒冷,可以说对太阳的崇拜是出于先民们对生存的需求。中国彩陶上的“d”字符号多见于青海、甘肃地区,其样式曲折旋臂,像朝四个方向跳动的火苗,也像以钻旋火的动作,虽左右旋向不同,但饶宗颐先生根据总结“d”在中国的分布,得出“d”是火象征的观点,大众是普遍认同的。火在史前的使用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火可以烤熟生食,可以驱猛兽,可以镇鬼邪;先民用火取暖,围火而居。火种的保存,意味着更多的温暖,使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寿命得以延长。看似“d”源于火的观点与太阳的观点有出入,但两者是有共通性的,即都象征了光明与温暖,而这两点对古代先民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时光飞逝,先民的居住环境由新石器时代的穴居转而向建造的房子里居住。火的使用,使他们不再害怕黑夜;墙壁的保护,不再畏惧寒冷,生存环境有了保障,人的寿命得以延长,于是“d”的意义便从对生存的期望变成了对长寿的期望,从活着的态度变成了生活的态度。

4万方安和轩“d”的文化释义

“万方安和”轩是雍正圆明园整体扩建工程的一个项目,从“雍正五年三月,皇帝传旨为殿内做象征皇权的一堂宝座,至同年八月“万方安和”的匾文正式做得”3的文献记载中,可推断其应竣工于雍正四年年底至雍正五年年初(公元1726年-1727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皇帝正式驻跸圆明园后,明谕诸大臣:住园期间办理政事与宫中无异。足见圆明园被赋予了新的形象特征、使用功能和时代特质,逐渐成为与皇宫紫禁城相比肩的政治文化中心。“万方安和”轩也成为雍正在圆明园期间,主要居住和办公之所。

“万方安和”轩架于九州清晏西北的水面上,建筑类型属开散式。33间房依循“d”形自东向西铺展开来,具有四方向背的双重性。与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不易的一正两厢格局不同的是,“万方安和”轩各间房的面阔、进深均等,若不是通过文献、图像的研究,是很难判断这些房间的主次性。另外,以其中央“十”字间“四方宁静”为中心划分出的东、西、南、北四路区域,可随朝向、阴阳与季节不同,与皇帝居所随季节而迁的古礼暗合。这四路区域不仅是为区分皇帝的起居、朝政和娱乐功能区所设,更意味着国家之四面八方,疆域辽阔。雍正考虑到,天子虽然居中,但没有四方百姓,天子就不是中心了,故以此时刻提醒自己既身为人王,就要为四方百姓的安稳生活所辛劳。明清时期,“d”字符号更多的象征佛教标志。雍正皇帝精研佛理,同时信奉道家仙术,他谈禅论道,既以“圆明主人”自居,便深得“d”字符号的佛学真谛。

佛教认为“d”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体现良好功德,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虽然 “d”有左旋d和右旋d两种形式,但佛教认为其均用来表征佛无限的智慧与慈悲。旋回的力量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所以雍正以符号“d”的“万方安和”轩来体现佛教的宇宙图示,使其赋予了轮回永生的含义。

但“万方安和”轩并非为宗教建筑,在雍正设计之初,就将意味汉地明堂的结构形式融入到此建筑中,乾隆《万方安和》九咏组诗中“明堂设稽古,左个在青阳”4也很好补充说明了儒家“明堂”的设计内容。而雍正在本轩中设计的“仙楼”格局,亦将道教元素融入其中。“万方安和”轩是多种建筑文化元素融会贯通的结合体,表达了清代皇家建筑美学的多重性与模糊性特征,恰好成为雍正三教合流的政治文化思想的最好诠释。

“万方安和”轩,中井交叉十字廊各五间,合为九间;四面旋臂各显六间,合为二十四间,是为中九外六的格局(图2)。“十”、“九”、“六”等数字在古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所谓:天数、运数、劫数、气数等正是源于此,并深受其影响,这些“神秘的”数字被赋予了多种涵义。“九”为极阳之数,易卦属乾,乾为天,乃皇家专用数字;“六”为纯阴之数,易卦数坤,坤为地。“万方安和”轩对“九、六”格局的设计,隐喻着阴阳和合,四方平衡之意。而轩内悬挂的匾额亦是经过巧妙构思的。“万方安和”、“对溪山”、“佳气迎人”、“四方宁静”、“观妙音”、“枕流漱石”、“洞天深处”、“安然”、“一炉香”、“碧溪一带”、“山水清音”、“涤尘心”、“神洲三岛”、“高山流水”514面匾额为雍正题写,乾隆又题“凝神”、“静寄”、“澄观”3面匾额,共计17面(图3)。其中乾隆为9面四字匾增题诗咏,即御制诗《万方安和》。其数用“九”,亦非同凡响,迥异于约定俗成的八景诗。且诗咏中的每一咏都反映出了乾隆对父亲的治国方针的深刻理解,时刻提醒自己要时刻想着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康。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九”是最大数字的代表,所以“九”只能用于最伟大、最至尊的皇帝。但皇帝也追求万事万物的“十全十美”,于是将“d”这个由代表太阳光芒四射“十”所演变而来的符号,构成此殿的平面图形。一方面希望“d”字符号万年、万代、万福、万寿之喻可保佑自己的皇权统治;另一方面希望这一吉祥寓意保佑国家万方安康、子民万世安泰。

5“d”的启示

雍正以普天之下万方臣民的精神领袖自居,将“万方安和”轩这个集合了佛教宇宙图式、易卦乾坤及汉地明堂形式为一体的特立独绝建筑为载体,体现了其集君权与神权之炽、融入王与法王之尊于一身的膨胀皇权。乾隆《万方安和》九咏组诗中所包含的儒释道,为我们揭示了皇帝阶层对风水、皇权、仙境、隐逸思想的融合。一如雍正其人,“万方安和”轩所体现的复杂和多元性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园林建筑,“万方安和”轩已不仅是传达抽象的天人观念、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的礼制或宗教的象征符号,它可游可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超越了“汉地明堂”、“宇宙图示”的层次,它是一座包含了佛教教义、儒学经典与民间信仰等多重政治、宗教、哲学内容,对生命升华的标志。

皇帝居住其中,感受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而变化无穷的和谐态势,乾纲独断,化育万民,是否就是雍正“万方安和”轩的真正内涵呢?■

参考文献

[1][清]《清世宗御制文》;《清高宗御制诗》;《清仁宗御制诗》;《清宣宗御制诗》.故宫博物院编.影印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清]乾隆吟诗,汪由敦代书,沈源、唐岱等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绢本彩绘影印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 圆明园,内务府造班处各作成活计清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2000年重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四个太阳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教学有效性

一、问题提出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通的规律性原理。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它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打破了教学的封闭性,使地理教学愈趋开放,并很好地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地理课程标准》对案例特别重视,课标能力要求《必修》中用案例的占四分之一。“原理+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近年高考发展的趋势。地理新高考重视案例学习的思维与方法在试题上的落实,以某一专题为载体,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与学科素养的养成情况。试题着重考查某地理专题的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要求学生透过对某地理专题的复杂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地理事象与本质规律的联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明确严谨的逻辑、正确和谐的观念来展示自己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在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尤为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能力,是提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案例分析

1.《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学实例

(1)内容标准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学习要求

①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②能够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借鉴与运用知识,进行案例迁移。

(3)教学程序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球的运动很复杂,学生的空间感要很强。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怎么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凭借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选择合适的球体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案例描述: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地球绕日公转,能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②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公转中二至二分位置的判断?

③你能总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吗?

在上课之前,我找到了一个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北极圈和南极圈。

“咦,老师,你缴的是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上课开始,我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移动的。现在我们就来演示一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学生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当我说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安静,也不够积极。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与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面。在我的指挥下,太阳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地球”以同样的姿势绕着太阳不断地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四个方位作为地球移动的位置(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首先,我让“地球”站在春分日的位置,(观测者要随着地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赤道的形状和南、北两极地区范围的大小。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与教材中的示意图(或示意图的变化图)总是大致相同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并不时对照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地球公转这部分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地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其次,“地球”在移动的过程中姿势容易改变,换用地球仪误差会更小些。在后面的几个班上课时,我及时作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1)通过地理案例分析,突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案例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地球的公转,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转变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增强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案例分析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通俗易懂方法去诠释,如何用更有效、更直观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

教师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法的点拨与总结,考法的归纳与提炼,进行解题思路的整理,建构答题的模式和基本“公式”。强化案例教学,遵循学科的知识规律与学习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逻辑思维体系,学会知识迁移运用。通过这个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评价,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提高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我们应使案例教学由“个”到“类”,进而形成知识结构和规律性认识的目标,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重复,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与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四个太阳教案范文第5篇

顺利起航 2002年夏季,人教版新课程七年级地理实验教材的试教工作在全国各地推开,我有幸参与其中的教材教法培训班,到实验区与同行们交流对新教材的体会,并上一节公开课。接到这个任务,心里非常高兴,同时又有一丝的不安。

于是,我精心地选择了一节比较难于处理的内容——地球公转运动,并准备了计算机动画课件,力求通过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未知的动机;
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逐步改变原有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到达的第一个实验区,教学硬件条件相对较好,当地提供了必要的电教手段,教学过程非常顺利。但课余和其他学校教师聊天时,听到了不同声音:“这样教学虽然好,但我们学校没有电教设备,没法照方抓药。”当时听了这样的议论,我很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老师们为图省事而找借口。

中途触礁 当我到达第二个实验区时,条件之差出乎意料。这是农村初中学校,教室里只有一台陈旧的投影仪,但在当地这是最好的电教手段了,我好像一下回到了十几年前的讲台,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无法实施。于是,这堂课我只能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立体示意图,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四季变化。

问题在于二至日的直射点位置容易把握,但秋分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无法直接看到,照本宣科的结果是学生对此问题似懂非懂,一堂课下来平淡无味,原有的得意消失得无影无踪,心情异常沮丧。这时,我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些老师要逃避什么,的确还有很多学校不具备应有的电教条件。那么,这些学校应该如何通过新教材的使用改变原有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 排查险情 难题和困惑伴我回到了北京,然而“险情”并未排除。回到自己所在的学校,我们也进入到新教材的备课阶段。这里教学条件相当优越,能够满足教师的一切需求。可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新学期学校大搞基建工程,初一年级在临时教室上课,电教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将在35天后完成。

我和同行们有些不知所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相应的对策。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缺乏电教手段的情况下,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的要求,使学生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我们使用计算机制作动画课件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帮助初一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地球公转规律吗?难道没有计算机动画演示就不能完成地理形象空间思维向抽象空间思维的转变了吗?就不能实现新课标中的理念了吗? —别激动,有话慢慢地说。我觉得这一问题的研讨有个前提,就是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能不能使用四个小地球仪在讲台桌上演示的方法。

—不行,不行。太阳直射点和回归线都看不清楚。再说,春分和秋分总有一个位置是背向学生的,学生观察春秋分日的直射点位置仍然比较难。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能否让学生自己来演示公转过程呢? —学生演示和我们演示有什么区别呀?还能让他们逐一上台演示一遍吗? —这是个好思路。我们别让学生演示地球仪,可不可以让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呢? —对!就找一位个头比较大的同学作为太阳,伸出单臂表示太阳直射光线,一位或四位个头比较小的同学作为地球,演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

…… 经过同行们的讨论,这个教学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下来。付诸于实践后,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扬风帆 课堂上,大个头女生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扮演太阳,并伸出单臂表示太阳直射光线。一个很矮的男生自告奋勇地表示地球。

教师:如何表示地球上的赤道和回归线呢? 学生:以它的腰带作为赤道,再在他的胸部和臀部上用红粉笔画上南北回归线。

教师:一切准备完毕,地球开始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了一圈)。

学生:错了,老师,他公转的方向应该是逆时针。

教师:地球重新开始公转(“地球”又调整方向,重新转了一圈)。

学生:老师,我觉得地球应该是歪着脖子围绕太阳转,否则太阳直射点总在赤道上。

学生:不是歪着脖子,而是歪着整个身子。

教师:这个意见很好,说明你们注意观察了台前的表演。

男生:我一只脚离开地面,整个身体倾斜起来不就成了(又重新转了一圈)。

学生:地球公转的同时还要自转。

男生:要是围绕太阳转一圈,同时还要自转365圈,那我死定了。

老师:好了!请同学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中吧。

学生:太阳直射点看不清楚。

教师:好,“地球”你慢点公转,在这四个点(两分两至)上停留一会儿,让大家看看太阳直射什么位置。

…… 学生:冬至和夏至及秋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看得比较清楚。唯独秋分时地球背向我们,就看不清楚了。

教师:请同学上台观察一下。

学生:这回看明白了,仍然直射赤道。

学生:老师能不能选四名同学同时扮演地球,站到四个位置上,这样同学们可能就会看得更清楚了。

教师:太好了,请再上来三名同学。

又有三名小个头的同学走了上来,倾斜着身体站到了春分、夏至和秋分的位置上。同学们都站了起来,还有几名同学大胆地走到了讲台上,特别在背对着大家的秋分点仔细看看直射点的位置,并围绕这四个同学转了一圈,在每个“地球”身边都站了一会儿,仔细观察直射点的位置,然后满意的回到了座位上,当所有同学的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神情,我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接着,我又提出了问题:“既然大家都观察到了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那么,同学们是否能够在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的平面示意图上绘出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呢?”我在黑板上绘出了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同学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开始绘起图来…… 再度沉思 这堂课前后的经历,使我感受到了教海之中航行的艰辛、快乐、兴奋、痛苦、迷茫,我一时难以忘怀其中发生的故事及心理变化,我再度沉思着。

1.地理教改与电教手段的关系如何? 2.同学们的主动参与和所思所想,是否说明尊重主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呢? 3.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4.形体语言在地理直观教学过程中是否“涛声依旧”呢? 沉思着,我迎来了东方喷薄欲出的旭日,我顿感豁然开朗,问题的答案一定就在那充满生机的课堂之中,就在那同行们充满激情的研讨之中……

推荐访问:教案 太阳 五篇 四个太阳教案【五篇】 四个太阳教案(精选5篇) 四个太阳精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