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观后感4篇

时间:2022-09-26 1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误杀2观后感4篇误杀2观后感 电影《误杀》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5篇 《误杀》观后感心得体会1“国产、翻拍、犯罪”,近几年贴着这些标签的电影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误杀2观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误杀2观后感4篇

篇一:误杀2观后感

《误杀》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5 5 篇

 《误杀》观后感心得体会 1 “国产、翻拍、犯罪”,近几年贴着这些标签的电影屡见不鲜,卖相看着都不错,但到最后,没有谁真能博得一个叫好叫座的结果。

 《误杀》算是突破了这层无形“界限”,它或许不如原版《误杀瞒天计》那样精巧、凌厉、畅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础上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挣扎、譬如社会缩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执导长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么多技法去实现那么多想法,且不说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让观众绝对无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份对“电影”的热爱,而“热爱电影”恰恰也是《误杀》的看点之一……于观众们而言,这样用心的创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发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国村镇,男主角李维杰是个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于暴乱,他从小以孤儿的身份长大,成家立业后守着妻子阿玉和两个女儿,过着清贫拮据、知足常乐的小日子。

 李维杰和万千男人一样,有着大同小异的“中年危机”,尤其

 是上高中的女儿平平与自己日渐疏远,他察觉到了这份生疏,却总是无可奈何,无法改变。

 此外,李维杰还是个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余,平时没什么不良嗜好,唯独酷爱看电影,小学都没毕业的他,通过多年观影延展了自己灵魂的宽度和深度——近一年观影量达 800 多部,李维杰绝对是超级资深影迷。

 对喜爱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个能拉近距离的亲切设定,那句“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成了许多人最喜欢《误杀》的台词,而拉韫那句“给我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更是让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维杰又是“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典范,他自认没什么本事,最后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仅有的“经验”挡在妻女面前。

 和李维杰棋逢对手的警察局长拉韫,一定程度上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信奉破过上千个案件的经验,同样会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又同样在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误杀》把“麦高芬”(指电影中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玩到了极致,据我统计,电影中先后出现了 8 次与羊相关的场景或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也就理解了主题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意译为“群龙无首,乌合之众”,刚开场就是黑暗中的一声羊叫,这也为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调。

 第二次出现羊,是李维杰去寺庙里祈福布施——李维杰信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乐善好施,僧人背后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现羊,则是在李维杰沉车灭迹的时候——羊群和牧羊人意味着目击者,李维杰恐惧地躲避,象征着他本性的抽离。

 第四次更明显,李维杰正盘算换地抛尸,碰上了恶警桑坤前来报复生意伙伴,一番争执后,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边的羊,李维杰也借保护妻女之名,彻底踏入了“恶”的领域。

 第五次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羊是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此时李维杰已经千叮万嘱,确保家人们别在警察审讯时成为“独羊”。

 接下去有一段插曲,虽然没有出现羊,但性质同样重要——素察被埋时并没有死(和倒地拳手一样都是闭气假死),李维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为了永绝后患,他默许让素察闷死在了棺材里,之后还用羊尸调了包——恐惧、内疚的李维杰再次去寺庙布施,被僧人拒绝了。

 因为僧人说只接受“无相布施”:先前李维杰没有欲望和诉求的“善”才称得上无相,而此时他与许多追求名利、渴望卸下负罪

 感的俗人一样着了相,自然无法成行。这场布施完全对标了前一场,僧人背后的羊也不见了。

 第六次出现羊就是大雨中开棺查尸的关键戏份,这次更像是对前几次的补充,羊尸曝光、众怒难平、骚乱横生,李维杰作的恶、造的孽,也像那具羊尸一样示于众人且无法控制了。

 第七次,李维杰又一次回到了寺庙,此时他已决定向都彭和拉韫坦白,认罪悔过,面对僧人他问心无愧,羊也又一次现身。

 第八次,便是牧羊人在结尾接受采访时说,“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暴乱之后的街道看似正渐渐恢复秩序,但有些东西一直都没有变…… 再结合“乌合之众”这个英文片名:羊一直是羊,也始终是羊。

 除了花式把玩“羊”这个麦高芬外,《误杀》在许多细节和镜头上,都彰显了自身细致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

 比如“李维杰看拳赛”和“阿玉平平反击素察”两场戏剪到一起呈现,不光是时间和节奏上的同步,同时也暗示了素察的假死; 比如小女儿安安用叉子划饭桌,让李维杰联想到了素察死前抓棺材板的惨状,强装镇定的他立刻叫停; 又比如安安递上了改过分数的 100 分考卷,联系到之前一家人看了电影《天才枪手》以及杀人事件的瞒天过海,显然安安有了撒

 谎和不择手段的苗头,而这也是李维杰决心自首的原因之一…… 《误杀》中的慢镜头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大雨里开棺的的高潮戏,几乎全程使用慢镜头,进一步放大了浓郁的戏剧张力。

 所有角色都汇聚在了这个看似宽阔实则狭小的空间里,焦虑、急迫、跋扈、愤怒、恐惧、惊惶、悲怆等无数心绪都混杂在湿润的空气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画面和循序渐进的音乐渲染,众生百态轮番出现,情绪叙事一气呵成。

 此外,肖央和陈冲两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吹一下:

 年近40的肖央在展现中年小男人“油腻感”方面,算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他懂得情绪上的“收”,更显出了李维杰的小心谨慎和口是心非;陈冲抓住了母亲“老来得子”的溺爱心态,用拉韫专业干练的一面,反哺她关心则乱、冲动盲目的另一面,使这个角色成为“误杀”中的补充注解。

 相比之下,谭卓的阿玉就没太多发挥,像是又一个典型的“谭氏人妻”,许文姗的平平就更一言难尽了,反倒是小女孩安安看着很有灵气。

 值得一提的是,《误杀》还加入了许多罪案之外的元素和思辨(前文中的“羊”其实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倘若父亲都彭不疏于管教素察,母亲拉韫不过分溺爱素察,倘若李维杰平时不乐于助人,没给大家留下个好印象,倘若桑坤平时

 不欺压平民,没惹得街坊邻居怨声载道……故事不会走到最终一步。

 正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秦沛饰演的颂恩大叔接受采访,他面带笑意即将开口,观众却没能听到他对李维杰的看法…… 这番留白,以及上述所有影片的成绩,无不彰显着《误杀》监制陈思诚以及导演柯汶利的野心。

 对陈思诚来说,《误杀》是他在“唐探系列”外的又一次豪赌,对柯汶利来说,《误杀》是他走向更远的敲门砖。

 虽然前面说了很多优点,但此片终归还是差了口气:柯汶利像是一个刷题无数的小学霸,熟悉并抓住了所有得分点,可在最终卷面上,仍然缺乏一些“浑然天成”的顺畅和从容,这是“好学生”与“优等生”之间的距离,也是《误杀》距离优秀电影之间的距离。

 《误杀》观后感心得体会 2 陈思诚监制,柯汶利导演,肖央、谭卓、陈冲主演的《误杀》挺值得一看。它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的迷影元素,它是一部和电影有关的电影。

 《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较量》和《误杀漫天计》,几个版本故事大致相同:亚洲某地,一个普通人家,父亲勤勤恳恳地工作,母亲安安静静操持家务,女儿在学校念书,却没想到,大女儿被恶少相中,大祸从天而降。为了拯救一家人,父亲设下计谋,忍受盘

 问和严刑拷打,最终让一家人度过灾劫,他也以自己的方式,求得救赎。

 父亲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也是这个故事的主心骨,一举一动都不能有错失。所以,父亲的知识来源问题,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普通人想要战胜权力机关,战胜有着丰富案件侦破经验的警察局长,安然度过重重危机,靠日常生活的小知识小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个故事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设定,父亲是影迷,尤其喜欢看犯罪推理类的电影,靠着看电影,父亲完成了知识积累。

 有了这个设定,父亲再是个普通人,也都不要紧了,他的“知识来源”问题就解决了。他可以是老师,是小职员,甚至还可以再普通一点,因为电影能够抹去一切沟壑,给所有人提供故事、情绪、感受,甚至也能提供平等的知识储备的机会。在《误杀》里,肖央扮演的父亲李维杰是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小商人,他的同事这样调侃他:“等你女儿大学毕业,她就更瞧不上你这个小学都没毕业的父亲了。”但是不要紧,有电影,他有电影。

 有《控方证人》《蒙太奇》《天才枪手》《狩猎》《七宗罪》《白夜行》这样的电影,告诉你现实是什么,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人又是如何盲从和容易被操纵。并且手把手地告诉你,如何制造不在场证据,如何控制人们的记忆,打乱人们对现实的认知。甚至还送上“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羽毛太漂亮”这样的

 句子作为心灵补养剂,让人知道自己可以去向往自由,赢得幸福。有理论做先锋队,有方法可以执行,有慰藉做后卫,这就够了。

 给了李维杰灵感的,不只有电影里的情节,甚至还有电影技术。《误杀》最让人惊艳的,是强化了“蒙太奇”概念,把它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构造情节的手段,原作里的父亲,是利用人们的记忆缺陷,重新灌输了自己制造的记忆,李维杰却是非常明确、非常自觉地,用电影手段,重新剪辑组装了现实。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这个情节,是原作没有的,它用这个细节,郑重地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部和电影有关的电影。

 《误杀》不但是好看的商业片,也是给电影的一份情书,一首赞歌。它一边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一边告诉我们,电影可以做什么,它如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改变普通人的思维,让人度过灾劫,获得一点慰藉。

 还有出现了很多次的羊,羊被枪杀,羊出现在弃车的湖边,羊出现在棺材里,羊出现在赎罪塔下,羊是替罪羊,是目击者,是这些普通人的命运的比喻,也是宗教意义上的羊。

 脱胎于原作,却不输于原作,《误杀》翻讲了一个故事,却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新的光彩。

 《误杀》观后感心得体会 3 作为《较量》和《误杀瞒天记》的中国版翻拍影片,剧情对于

 观影量大的观众来说早已熟悉,所以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重点看的是它改编了哪些地方,以及改得好不好。看完全片,总体来说改得很好,甚至相对原版有所升华。

 首先谈谈戏:

 陈冲把气质这块拿捏得死死的,全片演技担当,要气场有气场,要脆弱有脆弱,就俩字,到位。肖央逐渐从喜剧转型到严肃题材,整体合格,期待未来会有惊喜。谭卓给我的感觉很像《万箭穿心》里的颜丙燕,过于模式化的表演让她暂时还达不到颜的高度,而且她的戏路似乎已经有点被定型和限制,多去演一些其他角色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陈冲的女儿(出演大女儿平平)绝对是走后门来演戏的吧,她演的高中生太假了,不如改成大学生气质上会更符合,总之特别尴尬,不是化妆的问题,演技是真不行,没有遗传到妈妈的精髓。镜头方面,最后的雨中挖坟慢镜头是全片高潮,不论是人物站位、整体构图还是机位都值得玩味。

 再谈谈改编:

 1.开场增加了致敬希区柯克的惊悚段落,并且能和结尾的监狱彩蛋形成闭环,足够引人遐想。采用了和剧情存在反差的人物姓名,例如两个女儿取名平平安安,这种满满都是flag的姓名是很好的本土化尝试。

 2.原版的垃圾儿子起初的罪过只是偷拍洗澡,新版改成了,性

 质更加恶劣,观众会对反派更加痛恨,但我认为这里改得不好,坏人越坏,最后主角选择救赎就越起不到让观众共鸣的效果。两版罪行调换一下,让原版罪不至死变成罪该万死,则原版主人公脱罪效果会更好,让新版罪该万死变成误杀枉死,那么新版的主人公选择救赎也不会引发观众这样的反感:怎么又是中特色自首结局,真没意思!实际上,这一部并不是单纯为了过审才选择救赎,后面详述。

 3.原版的听大师诵经情节在中国版改成了看泰拳,并把泰拳的暴力场面和误杀情节在拍摄上串联成蒙太奇。原版击杀是单独一段,没有和维杰身边发生的故事同时展开,镜头没有形成联动,在环环相扣上,中国版更胜一筹。

 4.伪造不在场证明过程中,有一段情节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原版中,丈夫抱着妻子,姐姐抱着妹妹,大家都是一脸愁容。中国翻拍版里的妹妹却看着电影在笑,一旁李维杰夫妇和姐姐三人怀揣心事、表情凝重。这也是比原版好的一点,凸出了未经世事的小孩子的纯真。最后针对妹妹逼供,原版用坏警察殴打小孩子逼供,新版是局长拉妹妹到一旁,亲自言语诱惑和威逼,在有前面处理过专门针对妹妹的那段影院对比,后面这段剧情反而更有冲击力,因为这里并不是单纯靠暴力来凸显恶,而是增加了心理层面的东西,所以在妹妹这个细节上的改编相当成功。

 5.新版增加了竞选对手和墓地两个设定,这是对最后的暴动做的完善和补充。有竞选对手发动媒体把事情搞大,和利用观众作为中国人对祖先有特殊情结的共识,挖坟掘墓引起天怒人怨的剧情,比起单纯因为对无辜者或小孩进行行刑逼供引起骚乱更合理。原版中,警察局长和她的丈夫一直共同参与审查,新版丈夫则一直在参加竞选,没有介入案件调查,在剧情中像个可有可无的工具人,新版的“市长”因缺少出境而不够原版丰满。

 最大的改编当属中国版增加了李维杰先后两次向和尚下跪提供供养的情节,一次和尚接受(暗示李维杰此时善良无罪),一次拒绝(暗示李维杰此时有罪),为他最后选择救赎而不是脱罪埋下伏笔,因为这里是涉及到结局的大改,值得单独说一说。

 原版脱罪成功,大快人心,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垃圾儿子已经死透了。新版最后棺材上抓挠血痕的镜头证明警察局长儿子在“误杀”后并没有死,他是被李维杰妻子埋入坟中窒息而死,死前还有痛苦的挣扎。李维杰翻开坟墓,感受到真相的冲击,在良心上形成了摆脱不掉的“罪与罚”,所以他最后选择说出真相,救赎自己合情合理。

 剧情上的圆满必然要求人物的圆满。李维杰是一个善良的人,要让观众真正喜欢上这个角色,要让李维杰...

篇二:误杀2观后感

《误杀》观后感 5 篇_2020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 5 篇

  《误杀》正式上线各大影院,《误杀》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李维杰与妻子阿玉来泰打拼 20xx 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也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而这一切美好却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的故事。而关于观看《误杀》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在复杂的电影类型中,翻拍片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其中有像《超人》、《金刚》这一类,翻拍年代久远的片子,依靠不断发展的影像技术,从视觉上让它们复生,从而能够随着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冲击。另一类则是像《无间道》《完美陌生人》一样,看中了高口碑的故事和观众缘,它们基本沿用着原版的大致故事脉络,然后适当增减一些细节,再辅以本土化或者导演本身的作者性。观众对于这种影片的要求会更高也会更挑剔,因为难免要拿来和原版比较,当然如果做得好确实能够带给大家惊喜。

  01

  《误杀》是由陈思诚监制,新人导演柯汶利执导的长片处女作,它讲述了育有二女的李维杰(肖央 饰)和他妻子(谭卓 饰)的安定生活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插曲而被打破——李维杰的大女儿被当地警察局长(陈冲 饰)的儿子强暴,因反抗而误杀对方。影片便在这样一个为了保护家庭埋尸掩盖一切证据,一个为了保护家庭拼尽全力查案的情

 境中展开。

  翻拍延续了原版精彩的剧作,除此以外,导演还继承沿用了原版镜头语言上的大部分优点,强有力的蒙太奇与交叉剪辑时刻调动着观众的注意力,不断制造悬念以此来凝固影像本身的质感,搭建起与角色共感的桥梁,传递着紧张和刺激。在好几处多人物的高潮戏上,也用流畅的摄影机运动完成出色的场面调度。

  并且在这些"不变"中,导演又往里塞入了许多"变"来增添其独特性,而这些"变"大多都通过了其对剧本细节的适当删减与补充而得以表现出来。在印度原版 163 分钟的基础上,《误杀》减掉了 50 多分钟,选择性地删去了许多冗杂而不必要的场景,更加聚焦于整个"猫鼠游戏"的案件过程,紧凑着影片整体的节奏。而补充在于对全片一以贯之迎合主题的阴冷色调的运用;对激励事件动机的强化(由原版偷拍洗澡视频而上升到强暴);对迷影情节的更加充分利用(警方根据观影记录来破案);通过"羊"这样一个符号的反复出现而到最后以替罪行为反转情节完成彼此身份的互换,人物不再如原版一样沦为模板下推进叙事的工具。

  同样"变"的还包括了剧本和演员共同赋予其的鲜活度。首当其冲最为惊艳的便是陈冲,游走在家庭与警察局两个外部空间,在其营运起来的强大气场下,而对她在两种空间中虽然差异分明的两种状态却又不得不信服,甚至有几个镜头在她对反派的塑造表演下,会下意识地惊吓到本能不自主地往座椅靠背缩了缩。同样还有从《唐人街探案》系列中蜕变出来拓宽戏路的肖央,由一直唯唯诺诺到最后为了家庭而

 能够变得勇敢强大到与陈冲对峙,还有充满层次感的谭卓。他们的表演都是《误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误杀》将背景设置在了一个架空的环境里,在这样虚构的环境中,阶层差距巨大,同时警察也因滥用职权而失信于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压迫里,才导致李维杰在悲剧酿成后选择掩盖一切而不是报警,也导致后来结尾民众以这次的案件为引子而掀起了一场暴乱。整部电影在讲着李维杰与督察长的斗智斗勇,实际上也是在讲着贫富阶层间巨大的矛盾对立。虚构国度里的暴乱是救赎之前对吸血体制蔑视的众人的最后一场狂欢,这样的寓言放在哪里都不会过时。

  02

  翻拍版中改编了的还包括了分别从对立的两方来讲述各自对于自己家庭的一种重构与守护。

  在虚弱与强势两种人格的差异对比下,却都可以望见他们在面对来自于外部一种准备打碎家庭的力前,爆发出的源自本能的强大。这样的强大隐于一次次"有爸爸在"的话语中,隐于一次次坚定眼神的传递和一次次给予温暖的拥抱。在危机中才能坚固家庭,宽慰中却又带着那么一丝丝的无可奈何。

  最后,比较有争议的是李维杰一家以自首实现自我救赎的结局,或许仍有人并且是大部分人对这样处理的不满,但它至少做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像其他大多数翻拍片一样是为迎合审查下的一种突兀生硬。

  毕竟正如前文所说,原版构建起来人物的几乎是用一个简单的善

 恶二元论来概括,而最后其只是善击败恶、瞒天过海这样单纯刺激感官带来瞬时体验的结局确实也高明不了多少。于是,《误杀》在原版的基础上,经由导演对电影本体在创作上的拔高而得到了升华。

  当然,这部翻拍的导演处女作还称不上完美,它的优点同时也双刃剑式地指向不足之处,即导演把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和社会性议题一股脑儿地全往里塞,便导致整体的影像或许会有一些些拥挤,但就单论一个高概念的犯罪悬疑反杀爽片,它已远超及格线至所谓的惊喜可言了。《误杀》整体的传达是带着有效力度的,于是便不得不期待柯汶利导演在接下来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作品与欣喜了。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误杀》是近两年来翻拍得最好的国产电影。翻拍电影一般有"阉割严重"和"本土化不够"两大问题,而《误杀》把故事搬到泰国拍,既避开了严格的审查,又不会有挑剔的观众说"这不符合我们的国情",这正是主创们聪明的地方。

  就是这样一部中泰合拍的悬疑片,演员一会说泰国话,一会说泰国味的中国话,让我有了一种看《唐人街探案》的感觉,毕竟这种类型的片子还很少,再一看,监制正是《唐探》的导演陈思诚。随着国产电影的国际化,未来会有更多国产片在国外拍摄,这点值得我们期待。

  《误杀》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现实题材+类型 片",不仅是悬疑片,还是现实题材片,甚至还有点喜剧的成分。

  悬疑部分的剧情,基本是照抄印度的《误杀瞒天记》,只是把大

 女儿被偷拍洗澡换成被强暴,把听经换成看泰拳。因为原版的故事框架够优秀,所以这部分节奏感很好,剧情不会拖沓,密度很大,印度版的 163 分钟,中国版的 112 分钟,节奏是快了很多的,当然也会有一些细节上的缺失。

  《误杀》的剧情像最近上映的另一部电影《利刃出鞘》,一开始就把凶手告诉你了,观众是处于"上帝视角",知道的比电影里的人多,观影的乐趣不是寻找凶手,而是看阅片量 1000 的李维杰怎么瞒天过海,把电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中。

  李维杰用到的核心知识正是"记忆的可塑性",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叫做"记忆蒙太奇"。大部分人以为,记忆就像电脑硬盘里的东西一样,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其实不是,记忆是被重构出来的。我们回忆的时候,不是在大脑里搜索保存这个记忆的地方,而是在像推理一样构建出这段记忆,这就导致了我们有时候会记错日期,或是把两个人搞混了,也解释了为什么法庭上证人会指证自己没看过的人。

  事情发生得越久,记忆就越不可靠,审问证人的时候,距离案件发生已近三个多星期了,加上这期间李维杰不断跟街坊邻居提起这件事,还有他"好人"的人设,还有监控录像和票据等不可改变的证据,都在扭曲证人们的记忆。警察局长这边,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尸体,结果却赌上了一家人的前途。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这要看电影的英文译名《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羊在这里的隐喻很明显,是象征李维杰这样的平民,牧羊人象征的是警察局长这样精英阶层。这是探讨

 现实社会中上层人士和底层人民怎么相处的电影。

  羊在电影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李维杰销毁跑车的时候,牧羊人赶着羊群经过,牧羊人和羊还是和谐的关系;第二次是黑警察都彭打死了一只羊,牧羊人和羊关系恶化;第三次是代替素察尸体出现在棺材里,羊成了替罪羊;第四次是李维杰认罪后,自由地走在大街上,这时候的羊是没有牧羊人看管的羊,无政府的羊。

  "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羊毛呢。"暴乱中一个男人话,像是在发出一个警告,牧羊人可以从羊身上谋取利益,像是工厂老板获取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但是,挤压羊的生存空间就过分了,像是房东恶意提高房租,物价暴涨工资不涨,不让羊吃草,羊势必要跟你拼命。"割韭菜"可以,但你不能吃相太难看,连茬都给拔出来,让韭菜不能再长,生存下来,是羊和韭菜的底线,你不能破坏这个底线。

  李维杰给女儿取名"平平"和"安安"包含着他的希冀,希望女儿能够平平安安,如果法律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关乎生存,就不能怪底层人民要选择知法犯法了。

  最后说一下电影的"大杂烩"风格,主创是毫不避讳地告诉你他们抄袭了 1000 部电影。这是一封写给影迷的情书,你可以在里面看到很多电影的彩蛋,电影开头就有一种《肖申克的救赎》的感觉,棺材里点火又像是《活埋》,推车进湖里销毁像是《看不见的客人》……

  "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还有念电影简介,这些对于影迷来说都是笑点,会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豆瓣观影记录将来会不会被当做犯罪证

 据,观影记录真的很会暴露一个人的思想。

  最后的彩蛋又呼应了开头的李维杰监狱幻想,给这个故事画了一个完美闭环,这点有点惊艳。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翻拍是很需要勇气的,毕竟珠玉在前,整不好就变成了炒冷饭、无创作、拾人牙慧;被翻拍的基本都是经典,好像没人愿意去翻拍一部众所周知的大烂片,如果有,那更需要勇气,傻——也是一种勇气。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国家翻拍作品超过原作的还是很少的,大多数情况下结果都不理想,华语片耳熟能详的《龙门客栈》《倩女幽魂》《英雄本色》都被翻拍过,但谁还记得翻拍的版本。不同语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创作者翻拍改编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拿这部中国版《误杀》来说,在保留了大体故事情节设定之下,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背景、中国式亲情、中国式关系处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更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更能感同身受。

  比如红白喜事要随份子、比如拿考试成绩来要求买礼物、见客户谈生意要啤酒等这样的小细节处理作为中国人更能理解和贴地气。

  片中对男主也做了大量的交代和铺陈:因为学历不高身份不尊被大女儿嫌弃,沟通上也有了隔膜障碍;在白天拒绝了大女儿的自费夏令营申请晚上就把装满钱的信封偷偷放进大女儿的房间,这样的情节不正是中国众多小人物和父亲的形象吗?就在你我身边,转头看看绝对很多。

  片中还有两处对男主人物性格的刻画,源于两次挺身而出:一处

 是在告知受害的老者带儿子去做伤情鉴定、另一处是在新结识的客户被警察尚坤殴打的时候上去踹了警察一脚,这两处的情节分为明线和暗线:明线为了交代男主与警察尚坤的矛盾冲突,暗线交代了这个小镇上的司法混乱、正义缺失;同时也为后续做好了铺垫;为最后阶段男主的杀手锏能成功施展交代了前因(男主踹了警察帮了承包商客户、客户在男主出事的时候也回报男主帮忙打电话给素察父亲都彭的竞选对手从而制造舆论压力)。

  这些细节的处理也是为了加深男主的为人和行事风格:喜欢看电影并且深受电影的影响内心深处有想当主角英雄的情结、没有高学历但是有点小手艺可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市井小人物、网络铺建和维修需要心思细密、因为要与客户打好关系所以善于与街坊邻居打成一片。以上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鲜活的人,一切都很合理。

  小人物通常都是懦弱的,是被欺压的那一类,在片中有多次展现,影片一开场警察尚坤就在欺压良善敲诈勒索,男主在第一次挺身而出后假装在吧台吃蚕豆,被警察尚坤叫骂的时候,男主因为害怕下巴是抖动的、男主的媳妇阿玉在看到警察进院子的时候的空洞无助的双眼和短暂麻木的手、第二次一家人在警察局的时候,阿玉的背部一直都是抖动的,你可以说是剧本写得好,也可以夸奖演员表演的好,但这一切都在交代影片中这种没有公正的强权政治的现实背景。

  男主和媳妇住的院子旁边是墓地;市长候选人和他的警察局长夫人住着别墅,开着豪车,出入有跟班、上下车有人开车门;男主的大女儿因为夏令营的费用使得全家人吃饭的气氛很紧张;警察局长的妈

 妈很随便的就给儿子一套改装过的轿车。这些情节一点也不夸张。想一想你我身边,转头看看是不是很多。

  影片故事的情节不做过多介绍和描述,不着笔墨在这些大家可以去电影院看得到的地方。

  影片中有几处非常值得琢磨和引人深思的地方:

  #影片中我记得没错的话:白色的羊出现四次,第一次是男主在河边沉车的时候,被羊发现了(暗示没有天衣无缝的犯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羊见证了男主的犯错过程);第二次出现在男主挺身而出后被警察尚坤拿枪指着的时候(尚坤打死了羊,而警察局长只说了一句你过分了,这只羊代替男主承受了警察尚坤的怒气);第三处出现在挖坟掘墓打开棺材的时候(这只羊彻底的成为了一只替罪羊);第四次出现在影片要结尾的时候,羊以另一种形态复活并且出现在寺庙内(昭示了真想重现、男主内心的觉醒)。

  #影片中我没记错的话:男主去了三次寺庙,第一次去布施是虔诚的,得到的结果是圆满的;第二次是在做出一系列准备之后,想去求个平安吃个定心丸,僧人拒绝了,这个结果让男主之后一直在煎熬中;第三次是结束之后,面对自己内心的内疚谴责,选择在这里来结束这个事件。

  #结尾处:在天台上,看着被暴乱毁坏过的小镇街区,阿玉拿着试卷过来,镜头拉近可以看到 100 分其实是 70 分涂改的,这是一张涂改的试卷,暗示小女儿或者妻子阿玉在经历过这次事件之后的人格和思想也受到了改变,并且是掩...

篇三:误杀2观后感

杀》观后感

 临近年底,又是电影扎堆上映的“黄金期”,在 2019 年末《误杀》、《南方车站的聚会》、《吹哨人》等高期待电影作品轮番上映,似是要为这一整年的院线电影划上个圆满的句号,其中肖央主演的剧情犯罪片《误杀》最受期待,汇集了谭卓、陈冲等实力派演员,陈思诚监制,肖央独挑大梁担任男主,这也是他与陈思诚之间除了《唐探》系列外的再度合作。

 该电影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原版剧情的灵感来自东野圭吾的作品《嫌疑人 X 的献身》,作为推理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家,东野圭吾总能在作品中“脑洞大开”佳作不断,也为悬疑推理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肖央在影片中饰演的父亲角色,为保护家人,亲手掩盖了女儿失手误杀督察长儿子的证据,与滥用私刑、官官相护的警察进行拼死搏斗。

 陈思诚主导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大获成功,肖央也因在影片中的“出彩”表现而备受关注,尽管早已成名,但《唐探》系列是肖央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因此与陈思诚结下了“电影缘”,在《唐探》系列电影中,即使有王宝强与刘昊然在前,肖央的戏份并不如两位男主多,但这也丝毫掩盖不住他的光芒,无论是警长“坤泰”,还是神秘人“宋义”都足够抢眼,而此次陈思诚首次作为监制的电影作

 品选用了肖央作为男主,也证明了他的能力已获认可,除刘昊然外,肖央似乎逐渐成为了陈思诚的“御用男主”。

 电影圈“风生水起”,肖央好评不断 在《唐探》之前,观众对肖央的印象多为“筷子兄弟”、 《小苹果》、搞笑艺人的“标签”,但近两年来,肖央在电影市场逐渐活跃起来,比起唱歌,演员的这个身份似乎更适合他。这些年来,肖央作为主演的电影不在少数,虽说作品质量或许有些“参差不齐”,但在演技上也是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如果说以往的肖央一直走喜剧路线的话,在《唐人街探案 2》中,观众看到了他身为演员的更多可能性。

 至今仍记得《唐探 2》中最后的大反转戏份中,肖央在神态上的变化。原来作为演员的肖央完全可以诠释不同风格的人物,而“宋义”这一角色也是获好评不断,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肖央才会在陈思诚监制的电影中担任男主,挑战以往没有尝试过的风格。

 从“导戏”到“演戏”,跨界做演员太成功 从“导戏”到“演戏”,肖央入行至今已有 18 年,最初他是以导演的身份凭借公益广告《爱护河川》获奖而备受关注,之后的肖央也一直以拍摄广告为主,直到与王太利组成“筷子兄弟”,肖央才开始出境,从导演逐渐跨界做演员。他的网络电影《老男孩》与《父亲》应该是大众最为熟悉的两个作品,电影同名歌曲也是广为流传,但这

 仅仅是个开始,之后的肖央不断地在导演、演员、歌手这个几个身份间转换,且都有极为出色的表现。

 同组合王太利少有消息,两人发展“天差地别”,肖央为何能成功? 跨界做演员太成功,老本行也没有忘记,肖央的事业发展一路高走,但反观“筷子兄弟”同组合出道的王太利却少有消息,现今的各大影视作品、热门综艺中也很难再见到他的身影,几乎处于被人“遗忘”的状态。与肖央一同走红,之后又联手创作出《小苹果》、《老男孩》等经典作品的王太利现今与肖央的发展相比,可算得上是“天差地别”。

 进军电影圈,肖央备受好评,作为演员的同时他也从未放弃过创作,自编自导自演对于肖央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尽管现今他还未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假以时日相信他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陈思诚在拍《唐探》系列前也曾遭受过质疑,徐峥的《囧》系列电影在早年间也是口碑两极化,并不被看好,但随着经验的累积,陈思诚和徐峥都在导演圈逐渐混出了“名堂”,所以对于目前的肖央来说,成功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这些年,肖央面对各方的质疑与恶意都不曾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且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横跨演员、导

 演、歌手等多个职业的肖央或许会是下一个徐峥,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篇四:误杀2观后感

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123影视大观银幕内外电影《误杀》中的群体表现刘思彤(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4)《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导演,肖央、谭卓、陈冲、秦沛等主演,讲述了父亲为维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以用了高度浓缩的镜头语言、精心建构的叙事节奏、密集调度的类型元素,形成了具有视听快感的异域跨境影像。在 2019 年年末成为电影市场黑马并且刷新了中国犯罪剧情类型片的票房纪录。影片内容和创作上都有着鲜明的群体表现,在此延伸至心理层面来探析《误杀》银幕内外中社会对群体的影响,探析集体潜意识的作用机制,激发对群体与个人非理性问题的新思考。一、群体中的个人:人形面具与阴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将其归纳为“个人无意识”理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人类的行为行动都是受到其家族世世代代流传的生活经历的经验积累所建构而成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群体现象。是“人类千百万年来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精神积淀物,是人类代代相传下来的原始痕迹,作为一种心灵的虚象,它先天地预存在每个个体的精神意识之内,并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一套预先形成的形式[1]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基本由原型构成,荣格从心理学角度将原型理解为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它会使人按特定方式思考、感觉或行动。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为最重要的两种原型。前者类似于社会学中的角色扮演,目的是制造良好印象以得到社会承认。后者是原型中最危险的一个,包括动物的本能部分,是多种不道德、卑劣欲望和活动的来源。人类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遇到叙事,叙事的力量来源也正是通用的原型。人格面具本意是指演员在演戏时为扮演某个角色而佩戴的面具。在集体无意识理论中,人格面具指一个人在社会中为了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从而掩盖真实的自己,给他人展示出一个他人所希望其展示的人物形象。

 《误杀》给主人公李维杰设置了一个资深影迷的身份,李维杰平时的爱好是看悬疑电影,全世界各国的各种悬疑片,他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电影中他曾说,“你要是看过 1000 部以上的电影,你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任何离奇的事。”以电影中的叙事经验来指导街坊处理纠纷。但实际上的李维杰文化程度低,生活拮据,靠着一家网络公司而谋生,他以影迷身份作为人格面具,卖弄电影中的知识来掩盖自卑,制造良好印象以求获得到社会承认。此外在掩盖“误杀”行经来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行动包括,带全家去旅游、看泰拳、吃蛋糕、看电影,拒收大巴卖票员的网络安装费用等,都是在强化好父亲、好丈夫、好街坊的人格面具,同时来深化所谓“证人”的集体潜意识。但它的弊端在于如果一个人过度沉溺在自己的人格面具下,也就是过度迷失于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时,他便会逐渐迷失自己的本真。李维杰利用“时空剪辑”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女警察局长拉韫滥用公共权力与资源,市长候选人都彭自持富贵权力,由此造成的罪行和阶级矛盾的激化,都是长期间佩戴人格面具后的对真实自我的迷失的后果。虚假和本真会相互矛盾冲击,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会导致个人的阴暗面产生,从而让阴影展露。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原型是阴影。它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 , 深深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中,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当人们为了更够在社会中能好地生存从而达到个人利益实现的同时,内心深处的不满、怨恨、委屈等负面情绪会大量积累。但当这些潜意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当人们内心深处已经再也压抑不了这些潜意识的时候,量变就会产生质变,阴影就开始爆发出来。因此阴影的爆发会让人具有攻击性和冲动性,从而丧失理智,去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影片中李维杰阴影的爆发是素察伤害侵犯女儿平平,急于修复父女关系同时又对家人深爱的潜意识,让他明知素察还活着,但其恶劣的行经让他选择不救造成“误杀”。拉韫的阴影是当所有的推断都指向李维杰却找不到证据时,儿子失踪的极度愤恨与焦躁让她失去的理智,不惜使用暴力,失职而滥用公权力。《误杀》中的主人公们很好的展示人格面具的过度包裹下爆发出的阴影。二、“乌合之众”:集体无意识与个体的非理性《误杀》的英文翻译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译过来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2] 。”勒庞的这一观点可以概括为集体的“精神统一律”,即个体进入群体后,自觉的个性消失,处于非理性状态,因而所做出的行为完全受集体无意识的控制,呈现出情感和思想的统一化倾向。“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则为“没有牧羊人的羊”,作者简介:刘思彤(1996.09-),女,汉族,河北唐山人,201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摘

 要:人类是群居动物,孤立的个人在世间极难生存,于是孤立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能量体,因人多势众而产生的力量感。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勒庞将“群体”定义为“许多个人聚集在一起,无论其国籍、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偶然事件把他们聚集在了一起。” 群体中存在着普遍而有规律的超个性共同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悬疑电影《误杀》在内容上的凶杀与悬疑,创作上的隐喻与构成以及接受上的震撼与共鸣都有着不同层面的群体表现。关键词:乌合之众;集体无意识;群体;跨域影像。

 。. .。

 。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www.sjgzzs.cn 124伴随行云流水的缜密叙事,羊这一符号贯穿影片始终。警察去学校找大女儿的时候,老师正在讲“羊视力不好,很容易离群,被大型动物吃掉。”羊在《圣经》中也指迷途者,代表集体愚昧从众的社会人民,即“迷途羔羊”。即暗示大众容易相信眼前所见的片面事实,往往容易忽略真正存在的客观事实,全盘被动接受眼前充斥的碎片化信息,男主恰恰好是利用群众的集体无意识思维编造毫无破绽的不在场证明,正如牧羊人引领视力不好的群羊般轻而易举。体现出人一旦进入群体就失去个体或非群体才有的理性,相互传染导致了暗示这种心理力量,他就会对导致自己丧失人格意识的暗示力量唯命是从。影片结尾民众的采访中 , 有街坊说“羊只要能好好的吃草 , 才不会管是谁在薅它们身上的毛”。此处也代指平民老百姓,这句话极端讽刺了面对社会阶级对立的矛盾冲突,百姓忽视和妥协隐匿在平静背后的巨大危机,即使是感受到被剥削,被压迫,被折磨,却依旧无动于衷安然自若。此处映射了当下社会群众自主反抗的缺失和人格意识的丧失。勒庞的集体“精神统一律”揭示了群体无意识的本质,透彻地阐释了集体行为中个人的非理性因素。而这些行为是他们作为孤立的个体,在理性状态下绝对不会做出的。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群体的特征冲动、异变和急躁,群体中的个人失去自我意识从而导致智力泯灭,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群体绝不允许旁人对他们的真理有所质疑,也绝不允许旁人持有他们所认为的谬论。影片高潮雨夜“开棺寻尸”未果后,群情激奋,群体情绪高涨且不断传染给别人,群众愤怒地冲进来袭击了警察。牵连了竞选市长的都彭,并因此引发了社会暴乱,这是民众对呼吁公平正义集体无意识的渗透。曾经牢固地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就会荡然无存,丧失个体理性的群体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同时也是对李维杰父母死于暴乱这一伏笔的呼应与反思。三、领袖力量:导演意志与跨域影像脱离银幕的遮蔽,电影的创作主体与受众客体也在艺术本体即电影的勾连下形成电影内外的心理群体。《误杀》叙事故事中李维杰和拉韫为各自群体的领袖,在影片外导演则是统领叙事人物和创作团队和观众的领袖。导演的意志是观众形成一致意见的核心,观众聚集在密闭、暗黑的影院中,会本能地让自身处于一种被引领、被统治的观影状态下。《误杀》以高度视听刺激的悬疑叙事和社会现实议题的深意触动了观影者的心灵,得力于领袖 / 导演的动员手段,用观念和信念影响群众的头脑。同时电影《误杀》的镜头语言极度丰富,导演柯汶利动用了一切元素为故事服务,以此来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为了让观众“入戏”,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刻意设计的,让他们的潜意识跟着电影走。圆形叙事结构的方式与开头李维杰所说的故事相呼应,成功地将观众带入电影的情境之中,伴随情节的发展实现了与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导演将镜头语言处理得自然,甚至让观众看不见摄影的存在,在观影过程中削弱银幕空间的主体意识,影片中几个直视镜头的画面,让观者以主观视角的角色路径行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潜意识情绪,使之全情投进影片中。充分体现了导演领袖般对受众群体集体无意识的感染力及说服力。《误杀》最有特色的叙事逻辑,是李维杰效法仿韩国悬疑片,通过混淆真正的作案时间,伪造假证据。影片桥段设计对多部电影的再现激发了观众观影修养的潜意识。法国导演路易·德吕克曾描述过人对电影所产生的独特迷恋,认为这往往指涉一种深层心理状态[3] 。“影迷”“粉丝”等词,指向一种对电影特有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强烈迷恋。影片开篇中监狱场景来自《监狱风云》,越狱的场景致敬《肖申克的救赎》,李维杰的凝视借鉴了《杀人回忆》。他的观影记录包括《白夜行》《七宗罪》《狩猎》《控方证人》等。由此看出得出导演对于电影的热爱并以显性或隐性的致敬和提及来引导观和激发众的观影潜意识。从电影的创作构成看,电影《误杀》则是多国参与的成果。其中,原作来自印度,取景地为泰国,影片的监制陈思诚和主创演员肖央、谭卓来自于中国内地,演员姜皓文、秦沛来自于中国香港,演员施名帅、陈志朋来自中国台湾,很多群演来自于泰国,音效团队来自于韩国,而导演柯汶利是祖籍为福建在台湾完成学业的马来西亚籍华人。将不同地域口音间的明显差异巧妙统合在跨域影像叙事中形成对影像的积极诠释。华语电影制作中的跨域影像是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新现象。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和变革,电影市场突飞猛进,日益繁荣,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华语大片的制作在现代民族国家层面而言是跨国性的,含多个声音层面的华语电影制作。“电影生产的国际化分工与电影市场的全球性竞争与合作”推动了“国家 / 区域之间的跨国 / 跨境合作以及跨国 / 跨境电影的全球分账和版权共享” [4] 。亚洲电影票房占据世界第一的格局,《误杀》的成功我们看到了亚洲电影圈层、亚洲电影群体内部在文化概念、地缘关系、宗教民族等多个层面互联互通的新形态。从而在聚合视野下,获得对亚洲电影整体的新鲜认识,让亚洲电影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最大数量的、最有风格特色多样化的复合圈层的电影景观之一。四、结论电影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并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外化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既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据,又有主观意识的作用。电影领域中心理学的解释话语权占有着极其丰富的语境。通过对电影《误杀》银幕内外群体的无意识和理性存在的探析,集体无意识的凸显并不代表着意识的消失,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在可以同时存在,在当下社会群体的语境下看到的是集合的力量超越了个人力量的总和而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参考文献:[1] 申利锋 . 荣格原型批评理论述论 [J]. 当代继续教育,2010,28(3):50-52.[2]古斯塔夫·勒庞(法).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0.[3] 李洋 . 迷影文化史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7.[4] 李道新.跨国构型、国族想象与跨国民族电影史 [J]. 当代文坛 ,2016,(3):101—109.。

 。. .。

 。

推荐访问:误杀2观后感 误杀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