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5篇

时间:2022-10-02 2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5篇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 6 工件运输所经道路是否按要求整平压实;(1)本工程在施工中将建立门卫和巡逻护场制度,并要佩带执勤标志,进入现场凭统一证件,外部人员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5篇,供大家参考。

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5篇

篇一: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

/p>

 工件运输所经道路是否按要求整平压实;(1)本工程在施工中将建立门卫和巡逻护场制度,并要佩带执勤标志,进入现场凭统一证件,外部人员不准随意出入。汇 报 人 :

 X X X 日期:2021.9.25

 1. 10 架构临时设置防护栏,防护栏必须至上而下用安全网封闭。6.1.xxxx部人员组织方面前言

 5、不准在宿舍、办公室内乱接电源,非专职电工不准私接熔丝,不准以其它金属代替保险丝;d、加工前检查设备及工装的完好情况,加工中不能野蛮作业。目 录C O N T E N T S

 (1)桥面防水层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防水层材料应经过检查,在符合规定标准后方可使用。有xxxx部安全部收集、记录、整理紧急情况信息并向小组及时传递,有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紧急情况处理会议,协调、派遣和统一指挥所有车辆、设备、人员、物质等实施紧急抢救和向上级汇报。第 一 部 分

 ①、活门座与胶板粘贴应牢固、平整,其剥离强度不应小于0.5MPa;冷水滩区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是以乔、灌木为主的天然或人工植物群落,分7大类,其中乔、灌木84科、230属、669种。

 应小于2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在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产品安全、保质地到达施工现场。

 11、 后浇带钢筋加密,后浇带止水钢板及施工缝止水钢板厚度不小于3mm;暗柱绑完后,进行定位调整,使其方正、垂直,标高到位,然后进行暗柱固定,在暗柱上端两个方向用短钢筋与操作架子连接固定。碳达峰的主要概念

 SMJ(5t/22m-100t)大型龙门吊的设计、验算和制作如下:将带有支撑的半圆形型钢抱箍固于预埋螺栓上,并将两半圆形抱箍用螺杆对接,再用两组贝雷桁架联成整体,固定在螺栓的牛腿上作为施工平台,在上面铺20#槽钢,安放底模(见《盖梁施工图》),扎钢筋,装侧模第 二 部 分

 表7-8

 施工期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表在加工过程中,生产部门应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按设计和工艺守则执行,严格按计划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按工艺技术的要求进行加工检验,执行"三检"制度,在不能满足设计和工艺守则要求时,不能盲目组织生产

 a、加工人员必须按照加工图纸和工艺卡进行生产加工。4、施工现场成品保护措施:冰川融合

 工程水保工作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恢复植被为重点。b、必须进行首检、自检和互检。

 xxxx建设过程中,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xxxx防治责任范围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因不同施工区域施工活动的方式不同而强度各异。10减速器装配:装配前,先将上下箱体清洗干净,并在箱体内壁刷耐油防锈漆。F. 格陵兰冰盖加速消融、失冰;G. 永久冻土层解冻;H. 南极西部冰盖加速消融、失冰;I. 南极洲东部正在加速消融。全球已识别出了 9 个气候变化临界点

 具体监测程序如框图9-2。,2019年4月底前所第 三 部 分

 防治工作目标主要为:①通过有针对性地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使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②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减少新增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①主体设计已考虑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工程量:

 4 图纸表达深度能否满足施工要求。等要求,将建筑功能复合化,建筑空间生态化与娱乐化,建筑形式个性化的构想,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时间 地点 会议 主要成果1992 里约 地球首脑会议 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1995 柏林 第1次缔约方会议 通过《柏林授权书》1997 京都 第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划05-20年人类减排总体陆续。05-12年为第一承诺期,12-20年是第二承诺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正面做出减排承诺2001 马拉喀什第7次缔约方会议 通过《马拉喀什协定》2005 巴厘岛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巴厘岛路线图》2009 哥本哈根第15次缔约方会议达成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明确了各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责任2011 德班 第17次缔约方会议 与会方同意延长5年《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原议定书于2012年失效)2012 多哈第18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对《京都议定书》的《多哈修正》2015 巴黎第21次缔约方会议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2021 格拉斯哥第26次缔约方会议

 a 以土建的±0.0 标高为基准,测出各楼层周边的平整度,用水平尺测出各预埋件,纵横向的水平度,用激光铅垂仪及水准仪在结构外立面设立铅线,用等高法分别测量,计算出各楼层的实际标高和建筑结构实际总标高3.5.2焊接设备:电焊机、烘干箱、保温筒、气割工具、焊接工具中的仪表指示应准确,使用性能正常。国家/地区 碳中和目标日期芬兰 2035 年奥地利 2040 年冰岛 2040 年瑞典 2045 年美国 2050 年加拿大 2050 年欧盟 2050 年英国 2050 年法国 2050 年德国 2050 年智利 2050 年哥斯达黎加 2050 年国家/地区 碳中和目标日期日本 2050 年韩国 2050 年斐济 2050 年丹麦 2050 年匈牙利 2050 年爱尔兰 2050 年新西兰 2050 年葡萄牙 2050 年南非 2050 年瑞士 2050 年西班牙 2050 年中国 2060 年

 建立并有效贯彻文件化、标准化的质量体系,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为了做好本工程xxxx建设区及直接影响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有效防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第 四 部 分

 b、定期检查结构连接件的防腐处理情况,如发现有生锈、松动等情况,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维修修复。根据总计划,在图纸确认后立即把材料订货清单下达供应商,在工程开工前将所有材料备齐,以确保本工程工期,具体如下:玻璃:其采购期为15 天,运输期为5 天,即玻璃订货后21 天内,可到达工地现场。

 本方案的编制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实施,在控制因xxxx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的同时,减轻xxxx区原有的水土流失,使xxxx区水土流失达到允许范围,改善区域环境,可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d、检查玻璃尺寸的偏差是否在允许偏差内。

 墙身坡度为1:0.3,墙顶宽0.8米,墙高1.5~2.9米。一、 外剪力墙水平钢筋的绑扎位置,有设计的按设计布筋,无设计变化的,外侧水平钢筋绑扎在竖筋的外边。0200400600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欧洲 中国 美国

 5、对于一些细小检测设备也应注意不得漏装。钢筋的临时固定如下图。

 ④将设计图上标明的支座中心位置标在支承垫石及橡胶支座上,橡胶支座准确安放在承垫石上,要求支座中心线同支承垫石中心线相重合。通过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工程占地区域内扰动的土地整治率达到100%,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94.8%,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达95.6%,林草植被恢复率达100%,最终林草覆盖率达35%。第 五 部 分

 11

 方案实施保证措施c 石材进场后作试装样板,检查合格后方可大面安装。

 ,其中xxxx建设区1.7(二)

 支腿与下横梁的安装电力部门空间大,时间快主要措施:提升清洁能源占比结构交运部门空间较小,时间快主要措施:提升新能源车渗透率工业部门空间较大,时间较晚主要措施:加速电气化、清洁能源、节能提效、 CCUS热力部门空间小,时间较晚主要措施:加速电气化、清洁能源、节能提效、 CCUS

 (9)与当地治安消防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并协助其工作。滑轮的润滑油嘴必须保持清洁,保证油道畅通。

 (7)构件就位起吊后,应加设支撑,垫木,以保持平衡稳定,各岗位作业人员要集中精神,听从指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水土保持防治要求

 ,包含从建筑、机械等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力学原理、节能原理及国内外先进的工程设计经验并结合7.18.9当管、线穿越隔声墙时,管道与墙、电线与管道之间的空隙应用吸声材料填充密实。

 4.8 加工精度要求:10m< H≤20m 2.0mm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

 (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不完善,需补充施工期间的临时防护措施,完善部份区域的排水措施;模板就位后通过风缆,手拉葫芦调整、校核。

 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员工会议,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贯彻公司安全规章制度,实行鲜明的奖罚制度。c.在大风期间禁止施工,以免引起人员或物品的损失;第 六 部 分

 在小区内形成绿化通道和硬化小道,车库出口与道路衔接,绿化地带形成空间层次变化的带状绿地,带来不同的景观感受。(5)导梁横向联结须稳固牢靠,导梁就位后要进行校直校正。打开一扇窗种一棵树自备购物袋及时关电脑

 绑扎完必须拉线调整,水平筋接头要错开,错开距离不小于500mm,在墙体靠近端部搭接。e 搬运、吊装构件时不得碰撞、损坏和污染构件。汇 报 人 :

 X X X日 期 :

 X X X

篇二: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

峰 碳中和—— 深入学习关于“双碳”理论的重要论述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这一承诺以来,党中央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论述,共同深入学习贯彻。前 言

 0102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录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01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11月12日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的致辞 绿色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潮流,也是促进复苏的关键。中欧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不久前,我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方将为此制定实施规划。我们愿同欧方、法方以明年分别举办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国际会议为契机,深化相关合作。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献 中国愿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继续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艰苦努力。 不久前在联合国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举措,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将说到做到!2020年11月17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二十国集团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导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 不久前,我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2020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的致辞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 今年9月,我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我们认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中国正在制定行动方案并已开始采取具体措施,确保实现既定目标。 中国这么做,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为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我一直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就应对气候变化同法德加强合作。 我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中方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2021年4月16日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时的讲话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件大事。 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这是中方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为之。 行胜于言。中国将根据实际可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最大努力和贡献,愿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继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2021年5月6日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的讲话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将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将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绿色增长。 中方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方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完善环境产品降税清单,推动能源向高效、清洁、多元化发展。2021年7月16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02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比如,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形成高度共识,而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2021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年3月15日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的讲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年4月2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你们发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统筹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2021年9月13日至14日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讲话

 碳达峰 碳中和—— 深入学习关于“双碳”理论的重要论述 ——

 一、碳排放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各种燃油、燃气、石蜡、煤炭、天然气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城市运转、日常生活、交通运输(飞机、火车、汽车等)也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买一件衣服,消费一瓶水,甚至外卖点餐,都会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排放。所有的燃烧过程(人为的、自然的)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比如简单的烧火做饭、有机物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事实上,碳排放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科普

 2. 什么是碳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岩石中的碳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化学作用分解后进入大气和海洋,同时死亡生物体以及其他各种含碳物质又不停地以沉积物的形式返回地壳中,由此构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碳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控制了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沉积物和大气、生物圈及海洋之间的迁移。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20年可完全更新一次。

 3. 什么是碳源与碳汇?简单来说,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碳的过程、活动或者机制,碳汇是指通过种种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我们已经知道碳元素会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从而形成碳的储存库。在对温室气体的研究中,碳源与碳汇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碳源可以被表述为“一个碳储库,它向其他碳储库提供碳,因此储量随时间减少”或者“有机碳释放超过吸收的系统或区域,如毁林、化石燃料燃烧等”。通俗来讲,某些自然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它们吸收的要多。任何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例如燃烧煤炭来发电)都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碳;饲养牲畜也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碳(温室气体)。这些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也被称为碳源。与碳源相反,碳汇指从大气中吸收的碳多于释放的碳的碳循环介质(或自然过程),包括植物、海洋和土壤等,这三者是最大的碳汇。世界森林每年吸收 26 亿吨二氧化碳;地球的土壤每年吸收大约四分之一的人为排放;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大约四分之一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4.什么是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源于生态足迹概念,计算的是一件产品在原料、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碳排放,这不仅包括产品本身,也包括其产业链、供应链等关联范围的碳排放。碳足迹可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生产生活中直接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量,如乘飞机、发电等;第二碳足迹是购买和使用商品,如消费一瓶瓶装水时,因为生产、运输、销售、回收等过程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碳足迹还可从个人、产品、企业、国家四个层次来理解。对于个人,碳足迹可以是开车上下班等日常行为产生的碳排放;对于产品,碳足迹反映一件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碳足迹越少,意味着与它相关的碳排放越少,对环境也就越友好;对于企业,碳足迹可发掘企业减排潜力,提升竞争力;对于国家,碳足迹意味着各行业碳排放量总和。

 5、如何计算个人碳足迹?个人的碳足迹来源于饮食、交通选择、购物和娱乐活动以及电力使用等方面,分别对其计算碳足迹就可以得到个人的碳足迹(通常以吨CO2/年为单位)。对产品碳足迹的计算通常利用生命周期评估法,这是一种自下到上的计算方法,是对产品及其“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计算方法,计算过程比较详细准确。第二种方法: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编写的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其在计算过程中全面考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三种方法:投入产出法,这是一种自上到下的计算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不精确。第四种方法:Kaya碳排放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

篇三: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

程讲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和政策体系(下)

  那么明确了碳达风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基础,我们也认识到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意义,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探讨探达风探综合目标实现的路径和相关的政策问题。

 这张图展示的是 1990 年以来,世界前 10 位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排放的变化趋势,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中国的排放的增长的情况。从改革开放以来,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能源的消费和碳排放也快速的增长,特别是在 2000 年以后,碳排放的增长的趋势是非常快的,我们迅速的超越了欧盟和美国,以碳排放总量计算,我们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

 最新的数据,中国占全球碳排放的大约 29%,当然如果以人均碳排放来衡量,我们大约是也超过了欧盟,但是比美国人均排放要低。

 那么中国一贯是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那么十一五的时候,我们是首次提出了量化的节能目标,就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啊要 5 年之内在十一五期间 5 年之内下降 20%,到了十二五就增加了除了单位GDP 的能耗指标,增加了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指标。还有森林蓄积量的指标,那么到了十三五和十四五就有了更多的既有能源,单位 GDP 的能源碳强度,那么还包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那么我们在这个期间也三次。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前,2015 年巴黎。结果大会之前,还有这次就是 2020 年 922,我们也分别有三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承诺,那么中国可以说在国际上我们的承诺是掷地有声,在国内我们以每一个 5 年计划。来把国际承诺来认真的来落实。那么现在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应该说挑战巨大,而且对于将重塑中国经

 济,给中国带来深刻的社会经济的转型。习总书记在发言中呢讲了三个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实现最高的降幅,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来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觉得这三个最就啊体现了中国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中国依然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一个中低端,我们还是向国际市场出口很多的产品的,增加值相对这个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出口这些产品,我们要这个所消耗的能源和碳排放是留在了国内。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产业的结构也是偏重的,单位 GDP 的能耗与这个世界平均水平可能是 1.5 倍,与发达国家相比可能是 2~3 倍,特别是我们的能源结构是非常不利的。我们的煤炭的占比依然很高。煤炭的占比近年来已经明显的下降了,过去是接近 70%,现在最新已经降到了56.8%,这种偏重的能源结构,对于中国未来实现碳达风碳中和啊就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我们在技术的深度脱碳的技术储备方面依然是不足的,未来绿色融资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还有就是我们的碳汇,目前中国的排放清单的统计来说,我们的探会大约有每年 11~12 亿吨

 二氧化碳,而我们的排放大约是 100 亿吨出头,所以我们的碳汇大约只占跟排放源相比大约只占 10%。而未来随着我们可造林的土地可以说是比较有限的,我们一些森林可能这个幼年的数是最能增加碳汇的,但是成年的这些书,它的碳汇的潜力也会减小。那么未来我们的碳汇的潜力可以说还是有不确定性,那么尽管挑战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卖相探中探达风探中和目标的信心不能动摇。这里头我们既要看到它巨大的挑战,也要看到未来存在这个机遇,我们是相对来说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也就是说我们具有一定的脆弱性,那么减缓气候变化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那么脉象碳达风碳中和对于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的能力,发展经济,创造新的就业,那么创造一个环境友好,能源安全的这样的新的繁荣的,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全球气候治理而言,我们在其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样的角色。

 所以从这些机遇来看,我们要既看到挑战,又看到机遇那么。近期大家也注意到了,各个部门都在纷纷制

 定相关的政策,比如说生态环境部出台了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一个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也在大力的加快风光风电光伏的这种发展,稳步的推进核电的建设。工信部这个要重点的对于工业的低碳和绿色制造方面要大力的加强,像钢铁水泥这样的重点的行业都在积极的提出碳达风碳中和的这方面的举措。发改委也强调要进一步的完善能源消费的双空的制度,中国人民银行这个也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目录,那么目前各个部门都在纷纷的制定政策,而这些政策未来将构成一个制度的这个政策的体系。而目前发改委牵头正在制定的碳达峰这个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可能也会在今年年底之前,希望是在今年年底之前能够出台。

 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采用这种一+n 这种模式已经呼之欲出。一就代表一个总体的指导意见,n 就代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部门。那么这其中至少有10 个方面都是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里头非常重要的。政策领域或者说是优先领域。比如说优化能源结

 构,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建筑交通大力的来推进绿色低碳,那么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低碳技术的创新,绿色金融。配套出台配套的经济政策,建设碳市场完善判定价机制和最后所谓的 NBS 就叫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增加碳吸收会。这方面的努力,对于碳达风碳中和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就是一+n 的这样的一个政策体系。未来等达峰行动方案出台之后,可能这些细节更加的清楚, 从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的角度,我最近看到人民日报的有一篇中国家能源局领导的一个文章,我觉得非常有启发。他提出目前我们要保持三大定力,处理好三大关系,随着三大这个思路,重点抓三大行动,我觉得应该对我们学员有启发。三大定力它指的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的绿色转型。那么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还有积极来推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的一个主动的选择。处理好三大关系指的是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三大思路指的是战略的目标的要设置要科学。战略的任务要

 聚焦。那么政策的保障的措施要加强。那么三个重点的行动,一是大力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二是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三大行动。第三个方面就是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啊。这是从能源部门来说的,但是我觉得也对其他的部门也非常有借鉴的意义。

 那么近期国家也提出来要避免运动式的减排,那么什么是运动式的减排?在今年 8 月份国家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上也专门的点名提出了三种运动式减排的。错误的认识,一种就是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一个就是盲目的发展两高的项目,违规上马或者未批先建。第三种就是节能减排的基础不牢,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蹭热度、追热点,但是热闹一阵不能够持续扎实的抓下去。三三种类型的表现都是这种运动式的减排。我们对于碳达峰、碳中和这项工作,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长期性的工作,全局性的工作,而且和其他的工作具有协同效应的,这样来综合的来抓好这项工作,绝对不能采取这三类方式的这种运动式的减排。因为这种它就不能够只是喊喊口号,不能落实到行动或者是落实行动的时候

 是一阵子不能持续,那么我们的碳达风碳中和的工作也就抓不好,这是在实践中要避免的。那么我们下边把刚才一加 n 的政策体系里头一些比较关键的部门领域。我们挑出来再给大家进行一些分析。我觉得对于中国来说,碳达风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之后。受到冲击最大的最严重的部门可能就是煤炭行业了。那么应该说煤炭行业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煤基产业它既包括煤炭的生产部门,煤电发电部门也包括,还有煤化工等等相关的,它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链。所以在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基整体的产业都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各种发电的一个方式里头,煤电的排放是最高的,仅仅是提高煤电的进一步提高它的效率,已经不能够解决排放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煤的发电超超临界世界上最多的这些先进技术都在中国,那么再提高效率,减排的潜力也是有限的。那么在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的转型必须要减少煤炭的消费,行业的这种萎缩,恐怕是这一种必然的这种趋势。那么为了电网的这种稳定,可能有一部分煤炭逐步的变成一种起调峰稳定作用的可能,还有它发挥的空间。但

 是很多的煤产业链里头的很多的企业,恐怕难免会这个萎缩,甚至未来慢慢的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这种的必然我们现在就要预见到,而且为这样的一种有序的这种转型做好准备,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强调一个叫做公正转型,这里头就是要强调的这些受影响大的行业,还有一些它可能带来失业问题,这些受影响的这些人群,也要给他们足够的关注,帮助他们进行培训转型,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基本的帮助保障。这个公正转型问题未来是中国挑战很大的一个方面。那么中国目前还有很多化石能源的基础设施,那么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全球化石能源基础设施里头,那么中国的占比最高大约占 30%,那么未来这些化石能源的基础设施的。可能变成了一种沉默的成本,有些可能被迫的要提前关闭或者提前淘汰。那么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有上这些高耗能项目的这种冲动,那么你是不是要仔细的想一想你现在的这些投资如果投到了这些化石能源,将要比如说高耗能的这些煤炭的项目。那么未来当他被迫提前被淘汰的时

 候,你的这些资产的损失是不是你今天的决策带来的?你能不能承受? 所以作为决策者来说,要对未来的大的这种趋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在今天的决策里头,就要纳入对未来趋势的这种估计啊。

 那么好的方面是说全球的新能源在过去 10 年的过程中,已经全球的新能源的成本在持续的下降,包括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海上的风电,在过去10 年间,它的成本都大幅度的在下降,持续的下降,这给未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这种新型电力系统带来了很曙光,可以说带来了很多的机遇。

 那么现在光伏发电已经不需要补贴就能够在这个显示出它具有可以跟煤电进行竞争的这样的去它的成本已经可以跟煤电进行竞争,这样市场的力量就会逐渐的淘汰煤电而使得新能源得到更强有力的,未来更大的发展的空间。当然这个新能源的发展还有赖于比如说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等的一些其他技术的发展来使得保证电网的稳定。构建新型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这种新型电力

 系统,依然还有很多的技术需要进一步的鼓励创新,它的大规模的建设。未来也还是具有挑战的。

 那么这是我上个月在青海考察的时候,参观了一个光伏发电的基地,看到那些一望无际的光伏板,还有光伏板下的光伏阳,他们用阳来清除光伏板,下面因为光伏板下边减少了太阳光照, 然后光伏板在洗涤过程中还有一些水分,所以光伏板下面的草长得就比别的地方好,然后又引进了光伏羊去把草吃掉,形成了一个光伏和养羊,它光伏发电还输送到跟它附近的水电相配合,在产业园里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产业链。

 那么除了光伏发电,我们还参观了这种光热发电,也是另外一种利用太阳能的新兴的技术。那么数以万计的镜子以一种这种椭圆形的有序的排列,然后把光聚焦到中间的塔顶的一个容器里头里头有盐进行融化,用这种光热的方式来进行太阳能的利用。就参观了这些非常震撼的大型的这些光伏光热发电的项目之后,我也对新能源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学到很多的知识,也非常期

 待未来我国的像风电光伏光热这样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够发展的更好。

 那么还有像氢经济,也是在碳达风碳中和目标下非常受关注的一个领域,那么轻它既是二次能源,也是一个有用的化工原料。当然轻的制造由于它采用的不同工艺,可以分成灰氢就是用天然气来治得氢,蓝氢就是天然气至氢之后要考虑它的碳捕获与和埋存,这叫蓝氢。那么氯氢当然就是用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制的氢,它才是真正的清洁的零碳的叫绿氢。那么黄氢是利用了核能为能源来治得氢。所以氢经济还根据它的工艺分成不同的种类。目前我国也在推进叫有一个叫清净万家的工程,好像是在山东开展一系列产业政策示范一些方面的一些推进氢能的开发利用,也希望他们清净万家的工程能够总结经验,从技术政策和应用的不同的角度,能够将来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来推广。

 水泥行业也是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碳排放源,中国的水泥的产量,占世界第一位,那么到 2020 年我们的水泥的产量高达 23.7 亿吨。专家预测可能到 2022 年

 还有可能进一步的增加,或许这个是峰值,但是这也取决于未来的市场。那么水泥行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泥的生产过程不仅要消耗化石能源,同时水泥的生产,它的碳酸钙的分解还会是在生产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也就是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所以它的碳排放来自两个方面,那么水泥既是中国的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都用得到,但是它未来如何实现。低碳绿色的发展,水泥行业。也正在进行工艺流程的这个优化。甚至也有可能引入技术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那么水泥行业到底怎么绿色低碳发展,这也是挑战的一个方面。

 当然从需求侧来说,从我们衣食住行,用社会每个家庭每个个人跟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这些领域,也有很多低碳减排的机会,那么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那么举个例子来说,食物那么全球这个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约 1/3,与我们的食物系统有关。这里头的食物系统不仅指的食物的生产,包括食物生产、运输、

 储存一直到消费,那么从田间走上我们的餐桌,这里头比如说我们要吃牛肉和牛奶,那么牛的养殖由于它是一种反刍动物,那么牛也会排放出甲烷,而甲烷是它的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21 倍,那么也是一个很是实物系统里头的高排放源。但是这样高排放的这些食物走上我们餐桌之后,全球...

篇四: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

程讲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和政策体系(上)

  各位学员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实现碳达风碳中和目标的战略和政策体系。大家知道在 2020 年的 9 月 22 号,习近平主席参加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提出了中国在 2030 年前碳打风 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此后碳达风碳中和问题成了全社会啊热议的焦点。

 那么今天非常高兴的来跟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那么我想讲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要加强对碳达风碳中和目标科学基础的认识,其次我想讲关于碳达风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去实现碳达风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问题。

 那么我们首先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基础讲起,我觉得如果我们离开了对碳达风碳中和目标科学基础的认识,我们很难严肃认真的来探讨这个问题。

 那么实际上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24 年,法国的科学家傅立叶在研究大气层的热传导效应的时候,提出了温室效应。到了 1859 年,丁戴尔英国的科学家他证实了那么大气中不是氮气,不是氧气,而是仅仅占大气中成分万分之 3 的二氧化碳它具有吸收这个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所以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当然在早期的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按二氧化碳的排放到底对气候系统、和和、人类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那么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探索,当时呢也意识到气候变暖可能是一个问题,但是当时煤炭的消费量还非常的低,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如果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当时预计可能地球的温度要上升4~5 度,但是当时并不认为它是个问题,因为当时的煤炭消费量,它所排的二氧化碳的量是非常少的。

 后来科学家经过系统的观测,证实了其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确在增加,而且全球的地表的平均温度也的确在升高。到了 1988 年,美国的科学家汉森在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的时候,就这个正式的提出,那么人类的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温室气体带来全球变暖,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这些科学家都是拉响了早期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那么呼吁全球要重视气候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它其实并不是坏事情,我们的地球有了大气层的保护,使得我们地球它的温度适合人类的生存。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温室效应过强,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使得温室效应过度的强化,所以才带来了气候变化的问题。那么气候变化是指气候一种平均的状态,是在持续长时间的一个平均的状态。那么气候变化它既包括平均值的变化,包括变率的变化, 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呢分成两大类,一大类是自然的原因,比如说太阳活动,啊,火山这个活动火山喷发,但是更重要的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就是人为的原因那么,人为的原因里头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非常重要的。除

 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地利用的变化,城市化的进程,过去的农田有植被的草地,现在变成了水泥的建筑,然后道路这些也都会影响球气候系统,因为它改变了地面的反照率, 气候变化就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气候变化问题从早期的科学家的作为科学问题来研究,到到了这个,1979 年那么召开了第一次的世界气候大会,启动了全球啊加强气候变化研究的计划。到了 1985 年的时候,科学家呼吁不仅要加强研究,加强科学研究,而且要在全球层面上要启动政治进程,要采取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也就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问题那么走向了政治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 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的环境规划署,也就是 unep 那么合作成立了一个,政府间机构,叫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的简称就叫 ipcc,ipcc对于推动这个全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 1990 年开始, ipcc 第一次发表了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此后呢每隔五六年它都会更新,来一次一

 次的发表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至今已经完整的发布了5 次。那么第 6 次的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也刚刚的发布,我在后面还会介绍它的相关的内容,也就是同年在 1990 年,政府间的气候变化谈判也拉开了它的帷幕。那么经过两年谈判之后,1992 年在里约环发大会上就签署了联合国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那么简称unfccc 那么这也是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法律基础,也是变化从科学走向政治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关于 ipcc 我需要多介绍一下关于它的职能和它的一些科学评估的工作。因为我们今天对于气候变化的很多的认识和科学结论,都来自 ipcc 发表的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Ipcc 是全球政府间的组织,那么也是呢一个庞大的科学家的群体,它的主要的职能定期开展科学评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科学技术的咨询。

 那么 ipcc 从它的组织架构上来说,他设有主席和主席团秘书处,那么在他下边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

 组主要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包括检测归因和预估。那么第二个工作组主要关注的是旧变化给人类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哪些的影响,还有脆弱性以及采取什么适应措施,它分为上下两卷,那么 a 卷是关注不同的领域,比如说农业领域、林业、生态,下卷、呢啊是地区、亚洲、欧洲、美洲,它到底受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那么第三工作组就是减缓,它关注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趋势和减排有哪些技术,分部门的来评估减排的技术潜力、成本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从各个层面国际区域、国家以及次国家等不同的层面来探讨,减缓的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进行融资,这些问题。除了三个工作组之外,它还设有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任务组,主要提供如何来进行温室气体核算的指南。

 实际上这张图表示的第 6 次评估报告, Ipcc 主集团的结构下设三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有两名联合主席,一名来自发达国家,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中国为 Ipcc 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邹静萌在 1987

 年的时候当选为 wmo 的主席,那么 1991 年连任,所以在他的任期内,它推动成立了 ipcc 是 ipcc 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此后很多的科学家都加入到 IPC 的工作中,比如说国家气候中心的丁一慧院士,就曾经参加了从第一次一直到第 5 次评估报告的撰写工作,像秦大和院士曾经是从第 3 次评估报告开始参与工作,是第 4 次第 5 次 ipcc 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秦院士还代表了ipcc 在 2007 年领取了诺贝尔的和平奖。目前的第 6 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也有一位中国学者,就是翟排茂教授,中国有很多的作者都为评估报告做出了贡献,那么我本人也是第 5 次和第 6 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的主要作者之一,这些照片由我参加 2017 年 Ipcc全会的,也有我参与第 5 次第 6 次评估报告和其他中国作者一起照片。ipcc 因为它的一系列的贡献,比如说加深了科学认知,引导科学方向,寻找应对的技术措施,为决策者啊提供决策信息等等,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贡献。那么在 2007 年与美国的前副总统戈尔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第一次授予一

 个机构。那么 ipcc 对气候变化的评估的得出的科学结论,虽然已经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还常常会听到一些对于气候变化怀疑论,阴谋论或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些这个,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一些认识。我觉得我们在讨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强自己的科学素养,要对这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有鉴别的能力。

 我记得在 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前夕,曾经发生了所谓的气候门冰川门的事件,也就是一些黑客盗取科学家的邮件,然后后来曝光,那么认为有个别的科学家在处理科学数据的时候,比如说剔除了一些不喜欢的数据,或者是有一些,冰川门在第 4 次评估报告的时候有一些引用的文献是灰色文献,那么有一些评估报告中有一些错误,当时被曝光出来以后,严重的打击了 ipcc的公信力,那么还有一些组织与 ipcc 针锋相对,不是人类活动,而是自然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还有在 2013 年的时候,就曾经有英国气象局的一个报告说其实气候变化或者说全球变暖已经停止了。在

 长达十几年的从 1997 年开始,实际上全球温度没有明显的上升等等。有的时候发生了下雪了,发生极寒天气的时候,我们身边也很多人就会觉得气候变化没有变暖出现了下大雪很冷,从个人的感受去判断有没有气候变化,那么这些事情都是对于气候变化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那么我给大家来解释一下是当时英国气象局发布这个报告之后,有科学家展示了,为什么他的当时认为啊是有十几年温度并没有明显的上升,你看这个动图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时间段的选择是有误导性的,在一个十几年的短的时间段,似乎温度没有明显的上升,甚至还有一点点的下降。但实际上从更长的一个周期来看,全球的平均温度的值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那么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时间的平均状态,所以我们不能以个人短期的局部的一个感受,就否认全球气候变化的这样一个规律。那么还说回啊下雪或者是出现极寒的天气,能不能就因为出现了极寒天气,就否认有气候变化,气候变暖的这个事实,也是不能这么样来认为的。比如说在2020 年的 12 月到 2021 年的 1 月初的这段时间,那么

 北方的大部分的地区就出现了极寒的天气,那么平均的气温比常年的确是偏低的,但是我们感受到天气寒冷的时候,我们又如果从全国的科学观测的数据来看,实际上在青藏高原地区它是异常的变暖的,如果把整个冬天的全国的数据进行平均处理的时候,科学观测证明了冬季依然是一个暖冬的年份,而且整体相比过去 30 年的平均的基线来说,它仍然是偏暖的。

 我们国家在今年的 1 月初的时候发生极寒的天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实际上从全球的趋势来看,2020 年依然是一个全球平均温度偏高的年份,所以从全球来看也依然气候变暖的趋势是非常的明显,这就是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 2020 年报告里头给出的基本的结论。

 那么 ipcc 通过它的不断更新的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实际上已经对于气候变暖以及人类营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归因不断的给出的结论,而且历次的评估报告一次比一次的结论更加清晰,更加强化。

 那么在 1990 年发布第一次评估报告的时候,当时的结论还是说近百年的旧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可能是人类活动也可能是二者共同造成的这样一个结论,是限于当时的科学研究的水平,对于气候变化的规律的掌握认识,还有限到了第二次评估报告,就说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啊是可以被察觉出来的,强调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到了第三次就是说过去 50 年大部分的观测到的增暖是 likely 可能有人类活动引起,到了第 4 次评估报告就说是很可能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起的,提高了信度,给出了更强的结论。到了第 5 次评估报告他是这样说的,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气候变化人为的驱动因子,比已经是 20 世纪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所以它是更加肯定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大大的,比自然的波动要贡献更大。所以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一个啊主要的原因。

 那么刚刚在 8 月 9 号,刚刚发布了 IPCC 的第 6 次的评估报告,它的第一工作组开篇就讲了,人类活动导

 致大气层、海洋、陆地变暖,大气层海洋冰冻圈、生物圈正在发生着广泛而快速的变化,这一切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嗯这个科学观测啊已经证明了,比如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是 200 万年以来最高的,那么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 3000 年以来最快的,那么不仅是温度在升高,我这张动图也表示了北极海冰在快速的消融,海冰的面积在减少,所以不仅仅是温度,一项证明了气候在变暖,海洋冰冻圈也是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这个啊区域,所以那么科学观测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证据证明了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那么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广泛深刻的各个方面的后果。那么比如说灾害的发生的频率,强度的这种灾害更加频发,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受到影响等等。

 那么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多年冻土的消融,那么地球上有 50%的面积是冻土,那么有 25%是多年的冻土,这些冻土里头积存了过去的有有机质所产生的这些比如说甲烷,那么随着气候变化以后,冻土的消融就将释放出

 大量的温室气体。不仅如此,冰封在这些古老的病毒有可能因为冻土的消融重建天日,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风险。

 那么海洋随着气候变化,海平面的升高,海岸带被淹没的风险加大,那么海洋吸收了气候变暖所多出来的,90%的热量是被海洋所吸收的,所以海洋是作为一个气候系统的一个稳定的这样的一个作用。那么水温的升高,海水的酸化,就导致了。跟珊瑚礁的白化和死亡,都对海洋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

 那么就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的两个突出的例子,其实影响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时间这个展开。

 那么在这第 6 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里头也强调了,1.5 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未来在所有的排放情景下,地表的平均温度都会上升,除非在未来几十年采取快速的深度的减排,否则要想实现 1.5 度,甚至两度目标都是非常难的。要想啊把全球温度控制在某一个水平,比如说两度或者是 1.5 度,那么就需要控制累计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它不是一年的排放,因为全球

 的温升是跟在大气层中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至少要达到近零排放,同时还要大力的减少减排其他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其他的温室气体。所以减缓气候变化意味着深入持久的温室气体的减排。所以这样一些科学结论,对我们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信息。评估报告也证明了未来的全球的排放路径,要想实现两度,那么要在 2070 年左右,碳中和。要想实现1.5 度,那么全球要在 2050 ...

篇五: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

dash;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党课时间:2022.05.03 汇报人:XXX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就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2022年1月24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提供了根本遵循。

 目录CONTENTS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形势任务正确处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各方面重大关系多措并举努力完成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第一部分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形势任务

 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形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建立以绿色环保为价值引领和增长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协同,与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相适应,体现了我国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9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此外还制定出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以及科技、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共同形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

 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形势任务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作为制造业大国,2020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美国的一半,历史累计排放量也约为美国的一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发展,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仅有30年左右,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的雄心和力度。 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碳达峰分为自然达峰和政策驱动达峰。 自然达峰与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一些发达国家达峰过程都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产业结构变化、能源结构变化、城市化完成而自然形成的。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远未结束,将近一半以上的城市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且主要以高耗能高碳排放的建材、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为主。 在此条件下,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手段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快速缩短达峰时间和降低达峰峰值,另一方面又要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特别要保证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粮食安全,这无疑是场硬仗。尽管如此,我国政府仍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郑重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形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其中许多变化不可逆转,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对全球粮食、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长期重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我们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我们积极与各方沟通,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将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肩负的大国担当。

 第二部分正确处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各方面重大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正确处理好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重大关系,科学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在一段时期内还将保持刚性增长,必须长期坚持节能减排和生态优先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是当前最重要的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降低碳排放手段,应坚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全过程来促进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长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根本转变,加快促进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一体推进,不能简单层层分解和摊派任务,而要根据各地区战略定位、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控排潜力,综合考虑行业发展需求、产业链关系、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特点等因素,自下而上为依据、自上而下为约束,统筹确定各地区梯次达峰目标任务。各地区各部门既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科学设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行业内部工序间等相互影响。工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5%,因此实现重点行业尽早达峰并快速跨过平台期,是保证全国2030年前达峰的关键,要明确重点行业达峰目标,推动其尽快实现达峰。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要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不到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既要制定远景目标和长期规划,又要设置阶段性任务和短期目标,以长远规划引领阶段性任务,以战术目标的实现支撑战略目标的达成。短期看,各地区各行业要结合实际科学设置目标,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以节能和遏制“两高”项目发展推动减碳任务落实;长期看,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直接影响未来碳中和的速度和难度,而碳中和又对碳达峰直接形成紧约束。要充分考虑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需求,通过碳达峰积累经验、创新制度、变革技术,逐步建立低碳产业和绿色能源体系,为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建立和完善关于生态环境治理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持续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三部分正确处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各方面重大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牵引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衔接国家发展战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国土空间、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和地方规划。将绿色低碳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中,切实发挥重大区域规划引领带动作用。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参与绿色低碳建设的良好局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统筹协调、明确路径、综合施策,能源体系改革是根本途径,重点领域转型是重要抓手,技术创新是关键引擎,碳汇能力提升是重要补充,治理体系变革是基础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7%,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牛鼻子”。充分考虑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以能源供给清洁低碳化和终端用能电气化为主要方向,坚持节能和结构调整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加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充分挖掘节能提效的减碳潜力。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以重点领域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工业领域长期以来是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是影响全国整体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要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交通领域要加快公转铁、公转水建设,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全面提速新能源车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出行,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城乡建筑领域要通过乡村振兴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优化并举,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提升,逐步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碳建筑。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要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脱碳要求,系统谋划相关技术的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围绕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需要,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汇聚跨部门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影响机制、减排措施、管控技术等科技攻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推进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部署,加强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示范和成果转化。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与分配更好结合起来以碳汇能力全面提升为补充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

推荐访问:10分钟微党课讲稿碳达峰碳中和 党课 讲稿 中和